昭通,古称乌蒙,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海拔高差达3700多米,下辖9县、1区、1市。
2022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启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上海市选派141名教师,云南选派217名教师,共赴云南全省26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27所普通高中、11所职业高中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其中,松江区选派5名骨干校长、24名骨干教师,深入以勒中学、彝良二中、北闸中学、彝良职高、镇雄职高2县1区5所学校,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帮扶工作,以“物资+资金+理念”为当地县域教育发展注入云间力量。
走进北闸中学,校园南侧新建的“星沪综合楼”巍然矗立,楼顶的“上海援建”引人注目。
学校党委书记李俊告诉记者,学校建校51年,是昭通市昭阳区北闸街道唯一的一所高级完全中学。多年来,“僧多粥少”的情况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三年前,露天操场开大会、蹲在食堂门外用餐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三年后,由松江区出资1500万元建成的“星沪综合楼”投入使用,师生们终于可以在敞亮的食堂围桌而坐,到宽敞的报告厅集会,风吹日晒不怕,落雨打雷也无惧。与此同时,伴随着帮扶团队多方筹集的210万元资金陆续到位,43间教室配齐了智慧黑板,62台平板电脑、15台笔记本电脑配备到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写春秋”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
沿着白水江溯流而上,便是建在千年古镇牛街镇半山腰上的彝良二中。星光点亮夜空时,三面环山的校园别有一番韵味,沪滇悦读长廊的影子被月光拉长,灯火在楼宇间荡漾,新打造的艺体特色和创新实验楼里,音乐、舞蹈、美术专用教室座无虚席,艺体特长生正各展其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松江团队成员、彝良二中校长金仲明告诉记者,这栋楼原先只具备单一的实验功能,后增设艺术特色功能,开出艺术专用教室。孩子们的艺术底子虽然算不上很好,但大家都特别努力,很愿意学,学校为此成立了外聘艺术名师工作室,邀请来自昆明市的专业艺术教师进驻,提供专业指导。
在位于镇雄县以勒镇的以勒中学,1028万元的沪滇协作资金支持、2515万元的县级教育投入,化作校园里拔地而起的综合楼、温馨整洁的宿舍、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还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学校田径运动场。占地160平方米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内设个体辅导室、自助测评室、音乐放松室、沙盘游戏室等。“90后”教师温润去年从松江区立达中学跟岗学习返校后,便着手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今年5月还成立了学校首个心理社团,取名“心晴社”。
同样,在镇雄职高、彝良职高,教学环境的焕新改善也有目共睹,沪滇协作、云间支持的印记随处可见。占地481亩的镇雄职高校园内,“云间”烹饪实训室、“云间”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中心耗资670余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占315万元,为满足学生实训学习提供了专业场所。彝良职高三年来共争取到各方资金900多万元,先后新建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机械装配实训室以及数控车床与加工中心实训室等7间标准化实训室。
教育帮扶不单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国家战略,也是爱心托举、情怀支撑的赞歌。
在北闸中学,有一间挂牌“星善沪滇爱心小屋”的教室,教室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类摆放在课桌上,还有一些半新的衣物靠墙悬挂。教室前方的黑板上赫然写着“按需所取”四个大字。进门处的一张课桌上,领用登记表清晰地记录了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的领取信息,领取人数多达350人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松江团队成员、北闸中学校长陈剑钰说,这间小屋承载着松江各界人士对学校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自去年设立以来,先后收到松江四中捐赠总价值达1.5万元的学习用品及助学资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代表处“道享爱心”专项基金10万元、上海市松江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云间助学”项目14万元。学校的3D打印机、钢琴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也由松江区爱心企业捐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镇雄职高“云间”汽车实训中心门口,除“镇雄县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技师工作室”“镇雄县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两块牌子外,“上海鹰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松江团队成员、镇雄职高校长姜延军介绍,三年来,在帮扶团队的协调下,学校与汽车、机电、服装、餐饮、美容美体等行业7家企业签订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产教融合基地”在学校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校企合作不仅助力学校专业建设,还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到哪里去”的问题。自2022年8月与上海澍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及上汽集团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镇雄职高中餐烹饪及汽车维修专业近100名学生赴沪实习。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还有机会被相关企业直接聘用。彝良职高也与上海临港现代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筱爷叔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爱雅美容美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达成实习生培养合作,累计实习人次达到500余人。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缺的是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3年以来,“‘校长+教师’组团作战”模式为当地带去了新理念,也干出了新气象。
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被帮扶的2县1区彝良二中、彝良职高、以勒中学、镇雄职高、北闸中学5所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提升,学校特色不断彰显。其中,北闸中学的本科上线率从2022年7.9%提升到2025年的33%;以勒中学2025届高考特控线人数是2022年的10倍、二本上线是2022年的2倍;彝良二中2025年高考本科达线率19.73%,较2024年提升了9.23%,基于艺体特色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艺体生人数由原先的十来个发展到如今的170多人;彝良职高高考本科录取率由2022年的3.15%提升至2025年的13.2%。三年内,学生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30个;镇雄职高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汽车维修、烹饪、美容美体三大核心专业,构建“专业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经济”的产教融合体,细分构建综合高中部、专业教学部、学前教育部三大教育教学部门。
不断攀升的本科率、就业率的背后,是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变革。“改变一所学校首先要改变这所学校的课堂”几乎是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松江团队的共识,各校帮扶团队制定了整体帮扶方案,帮扶教师不拘泥于顶岗教学,而以被帮扶学校“点餐式”方式带教,“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在北闸中学,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带动近50名教师共研共进,《赢在课堂,我们在行动》一书的出版,不仅将三年探索的成功经验推向了全省,也在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彝良二中制定了《彝良二中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明确主备人,以完成各学科《导学案》、同步课件PPT为目标,每周三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任务驱动提高集体备课效率。以勒中学聚焦“备、教、学、辅、评”教学环节,打造全天候开放式高效课堂,通过示范课、听评课、学科教学竞赛、集体教研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三年帮扶画上句号之际,松江“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彝良职高校长朱斌从办公室窗口望出去,满眼是对山区教育爬坡过坎的感慨与展望。在这所有着41年办学历史的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专业教师匮乏曾一度制约学校的发展。“解决师资问题,输血不如造血。”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洪波坦言,帮扶团队入驻以来,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抓手,从音乐、体育、数学等各学科教师中遴选了一批有志于探索专业成长路径的教师,为学校培养了12名机械专业教师、8名电气专业教师。机械专业教师陈大超曾任教数学学科7年,2022年加入“朱斌名师培育工作室”后,依托“一对一”带教、前往上海松江各职业学校跟岗学习,逐渐成长了起来。他说:“山区教育要发展,教师首先要敢突破、勇担当。”
记者:王梅 王俊杰
编辑:沈莉娜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