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辅助治疗晚期心力衰竭
第一完成人:赵 强
第二完成人:周 密
第三完成人:金 玮 方跃华 康磊
01
她的心脏“累”到跳不动了
"又喘不上气了......" 每个月,71 岁的周阿姨(化名)都会被这句话拽进医院,一住就是两三周。这样的日子,她熬了5 年。
5 年前被确诊 "扩心病" 时,周阿姨还能勉强维持日常起居。可随着时间推移,药物像渐渐失效的钥匙,再也打不开她衰竭心脏的 "锁"。近半年,她几乎把病房当成了家,持续输注静脉 "强心药",却还是连翻身都觉得费力。今年 3 月,她尝试安装了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可虚弱的心脏早已不堪重负。术后仅 1 个月,胸闷乏力再次袭来,下床走两步都得家人架着胳膊。"当时就觉得,可能熬不下去了。" 周阿姨回忆。
“除了等移植,还可以试试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转机出现在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赵强教授团队提出了新方案。"这东西真能管用?" 周阿姨的家人半信半疑,彼时她连做心肺运动试验的力气都没有,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只剩 30%,二尖瓣重度反流,肺动脉高压像座大山压着 ,每一次心跳,都像在泥泞里跋涉。"您的心脏需要 ' 帮手 '。" 周密主任医师解释,这颗 "人工心脏" 不会替换原来的心脏,而是像个 "微型泵",帮着虚弱的左心室把血 "推" 出去。
完善术前准备和评估后,周阿姨被推进手术室。在麻醉科、手术室配合下,赵强教授团队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为她精准植入了左心室辅助装置。术后,医护团队通过强心药物调整、人工心脏适应性训练帮她恢复,术后2周,曾以为再也离不开医院的周阿姨,顺利出院回家,"现在能自己慢慢走几步,也没那么喘了。”她的话语里透着久违的轻松。
02
“人工心脏”
助晚期心衰患者重生
周阿姨的新生,背后是晚期心衰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心脏不停跳下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这项由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赵强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技术,正让越来越多心脏“罢工”的患者看到曙光。
这颗“人工心脏”到底是什么?
它的专业名叫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不同于完全替换心脏的人工机械,它像个默契的搭档,和患者自身的心脏一起工作,尤其适合那些
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反复住院、必须依赖静脉强心药维持生命;出现胸闷乏力加重、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症状;心脏移植供体难等晚期心衰患者。就像周阿姨,当扩心病拖垮了心脏功能,移植供体遥不可及,LVAD 成了帮她 "续力" 的关键。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哪怕是高龄患者也有机会。" 赵强教授强调,关键是要抓住 "黄金转诊期",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到医院评估。
为什么“心脏不停跳下做手术”更厉害?
传统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需要让心脏停跳、建立体外循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对本就虚弱的心脏更是 "雪上加霜",国际上这类手术平均围术期死亡率高达 5%。赵强教授团队国内率先开展的"不停跳" 技术,手术全程心脏自主跳动,心肌缺血时间从 30 分钟降至 0,最大程度保护心脏功能;同时手术创伤更小、耗时更短,对患者身体负担更轻,大幅度降低了这类危重病人的手术死亡率。
"这不是简单的 ' 少一步操作 ',而是对整个手术技术和流程的重构。" 周密医生介绍,作为国内第一批成熟掌握心室辅助技术的心脏中心,第一批心室辅助技术质控单位,团队已形成规范化流程,并通过全国性会议、直播等方式,向同行推广这项技术。如今,团队采用的第三代全磁悬浮 LVAD,不仅能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 "过渡桥梁",还能为无法移植的患者提供永久性支持。正如赵强教授所说,“晚期心衰,不再是终点。”
门诊信息
(向上滑动查看)
欢迎转发点赞
文、编丨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