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文章详情

顾建英: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高质量发展,探索智慧医疗“中山模式”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5-07-13 10:17:10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出席“智汇两岸 强基赋能——海峡两岸创新医疗交流大会”并发表“融合与共生:人工智能同绘医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演讲,分享了中山医院在人工智能与医疗深度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人工智能助力医疗高质量发展

顾建英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感知理解跃进到生成创造阶段,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起伏,如今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特别是2012年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更是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医疗行业也不例外。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影像识别,拓展到医学研究、药物研发、临床诊疗等多个方面。例如,智能读片技术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医学研究,能够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药物靶点。顾建英特别提到,DeepSeek这样的新兴人工智能,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医疗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医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

智慧医院建设的“中山模式”

中山医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自主研发电子病历系统,并在2020年提出了“1+2+3+4”的智慧医院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功能化和人性化。目前,中山医院已经构建了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在内的全方位智慧医院体系,实现了从患者预约挂号、就诊、检查到治疗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中山医院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多种智能体。例如,“AI医健助手”能够为患者提供全场景、全人群的智能医疗咨询服务,涵盖体检、门诊、住院等各个环节,帮助患者解答健康咨询、诊疗咨询、就医流程咨询等问题。此外,中山医院还开发了智能预问诊系统,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引导患者在就诊前描述病情,并自动生成结构化病历,提高了医生的问诊效率。

在病区围术期管理中,中山医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智能问答系统,能够为患者提供术后饮食、康复等方面的精准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顾建英介绍,该系统经过多次优化,问答准确率已达94%以上,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人工智能助力医学研究与教育

中山医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医学研究和教育中的应用。顾建英介绍道,中山医院通过构建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了医学影像、电子病历等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在肝癌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中,中山医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数字化工具,肝癌AI应用集市,能够实时辅助医生进行肿瘤分期、术前评估、治疗方案推荐等,显著提高了肝癌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水平。

在医学教育方面,中山医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数字孪生的患者、模拟病例生成、模拟手术导航系统等工具,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高效的教学资源。顾建英指出,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仍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加大,医疗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遇到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伦理问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疗人员对新技

术的接受程度等。

顾建英强调,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医院、企业、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建立数据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山医院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推动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顾建英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一院一引擎,一科一代理,一人一助手”是中山医院的未来AI架构设想,医院希望通过构建数据协同、模型能力共享的跨机构服务生态,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未来,中山医院将继续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人工智能基地的引领作用,推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