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女性 > 文章详情

美国出生长大的95后姑娘,竟然讲一口“老派上海话”!她的故事值得一看→

转自:上海女性 2025-07-11 19:54:45

“侬好,我英文名字是Alina Ming Kobialka,中文名字是莫晓明。老开心能回上海拉琴给大家听。”

在今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舞台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远道而来。纽约爱乐乐团在去年来沪之后再度回归,其中一位讲着流利上海话的美国小提琴演奏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我会说普通话,但是上海话可能更好一点。”接受记者采访时,莫晓明直接就用上海话打开了话匣子。虽然从小在美国旧金山长大,但是莫晓明的妈妈以及外公外婆都是上海人,在家里也一直用上海话交流。也正因如此,莫晓明的上海话带着一些老派的风格,在95后的年轻一代里格外难得。

今年MISA,莫晓明(右)和指挥家萨洛宁(左)合影

和母亲一样选择了小提琴

莫晓明的妈妈莫春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也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当年,她是上海市和旧金山建立“姐妹城市”之后,上海音乐学院选去旧金山的5名学生之一,同行的还有如今“上海四重奏”组合的第一小提琴演奏家李伟纲。后来几经辗转,莫春明加入了旧金山交响乐团任第二小提琴演奏家,一直工作到去年退休。

莫晓明出生于1997年,父亲是美国人,也是演奏家。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5岁不到,莫晓明就早早展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其他小朋友都还在玩的年纪,我可以一直拉琴。”不过年纪小的时候还不太懂得什么是热爱,莫晓明说自己10岁之前都属于“听妈妈的话”拉琴的小孩。

小时候的莫晓明和妈妈

直到12岁进入旧金山交响乐团青年管弦乐团,才真正感受到对小提琴的热爱。“周围的朋友们都很喜欢音乐,每个周六大家聚在一块排练。乐队当时的水平也很高,经常去欧洲巡演。”莫晓明感受到了浓厚的音乐氛围和强烈的成就感,逐渐有了自驱力。

考进纽约爱乐乐团是5年前,当时的莫晓明还没有从学校毕业,有很多演出同步在忙。她只在考试前花了一个月时间练习,甚至临考试前10天还在跟别的乐团排练。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从200多人中经过了三轮选拔脱颖而出,成为被录取的三名小提琴手之一,也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谈及乐团选人的标准,莫晓明说,相较于技巧或者是演出经历,纽爱更在意演奏者是否能用音乐打动人。“乐团里有不少华人演奏家,他们水平都很高。而且和他们在一起,我的普通话都有了很大进步。”莫晓明说,如今华人演奏家的身影遍布世界,这也反映了中国的音乐教育水平之高。

回上海

和青年时期的妈妈隔空同台

近些年让莫晓明印象深刻的一次回沪演出,是2017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的青春致敬贝多芬”系列音乐会,她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奏贝多芬的第十小提琴奏鸣曲。而这里,也曾是妈妈莫春明青春时代演出过的地方。

1979年,著名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跟拍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该片后来也获得了1981 年奥斯卡纪录片奖。当时16岁的莫春明作为上音附中选出的三个学生之一,就曾出现在片中,和大师进行交流,并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进行了演奏。

莫晓明说,自己很早就听妈妈讲过当年的这段经历。长大后同样作为小提琴演奏者,能和妈妈隔空站在同一个舞台,很感动。“我妈妈拉琴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后来我也被这样评价过,可能这也是她潜移默化给我的影响吧。”

小时候的上海记忆

是外婆的鳝丝面

对上海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莫晓明5岁的时候。她跟着妈妈一起回来,住在淮海路附近的亲戚家里,这条路也是妈妈从小长大的地方。“当时走在外面很多人看到我是个小外国人,但是没想到开口能讲上海话,他们都很惊讶。”

方言承载的是思乡之情,即便远隔大洋彼岸,莫晓明也始终对上海有着别样的情感。“现在每趟回上海,听大家讲话像是听屋里厢的人讲话一样,所以都老开心额。”

莫晓明的妈妈、舅舅和外公、外婆的早年合影

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除了语言,通常也离不开美食。莫晓明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吃外婆做的鳝丝面,也喜欢吃生煎馒头、小笼馒头和粢饭团,“还有熏鱼,我每次都能吃完一整条”这些年每次回上海,她都会找这些美食来吃。

这次回到上海演出,行程有些紧张,莫晓明没有逛太多地方,只去外滩转了转。不过这些年因为探亲或是演出,她时常回来看看,也逐渐发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现在外卖、快递这些都太方便了,和我小时候记忆中完全不是一个样子。”

莫晓明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下一次可以和妈妈一起回上海,多待一段时间。“我想回到妈妈年轻时候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感受她曾经走过的路。”

来源:新闻晨报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