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女性 > 文章详情

上海儿科医院里的故事,让无数人泪目

转自:上海女性 2025-07-09 12:08:16

本文由【哔哩哔哩】授权转载(id:bilibiliwx)

作者:鞋垫羊 编辑:语境

“我才12岁啊。”

当这句话从一个癌症晚期的孩子口中说出时,《闪闪的儿科医3》用最残酷的方式,撕开了儿科的真实一角。

在很多人眼中,儿科医院或许是给孩子治疗感冒发烧的地方。实际上,这个“人类幼崽维修中心”可能是生命刚开始,就戛然而止的地方。在这个特殊的科室里,医生不仅要与疾病搏斗,更要走进那些幼小而恐惧的心灵深处。

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儿科医院的兵荒马乱,和背后真实而温暖的儿科医生。不但保持了三季B站评分9.9,累计播放量还超过6亿。

第三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故事继续上演。其中的三个故事,恰好展现了儿科医生面临的三重挑战:如何传达生死宣判、如何让恐惧的孩子配合治疗、如何在治病时考虑孩子的一生。

第三季的第一集节目,就让观众的心情开始坐起了过山车。

12岁的男孩小沐因为头痛头晕被送到医院,核磁共振的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右侧丘脑、基底节已被肿瘤完全侵润,连掌管生命的脑干都被占据。

更可怕的是,短短五天内,肿瘤就从48毫米疯长到52毫米。

病理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家长:这是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四级恶性,相当于癌中之癌,没有任何可能治愈。

小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要面对最残酷的生死考验。

这也是儿科医生经常要面对的困境,如何向懵懂的孩子解释死亡,如何帮助崩溃的父母接受事实。

唯一让人感到慰籍的是,来自重组家庭的小沐被爱紧紧包围。

住院期间,他身边有两位妈妈的陪伴——亲生母亲寸步不离,鼓励他像勇士一样战斗;陪伴了他7年的继母,想着卖房也要给他治病。两位妈妈来自不同家庭,却给了小沐同样深沉的爱。

被爱包围的小沐,即便身患重病,依然坚强而温暖。

他体贴亲妈的疲惫,会在左手打着滞留针时,坚持用右手帮母亲拎东西。也会为了避免两位妈妈的心理落差,约定一个喊妈妈,一个喊妈。

看到小沐如此懂事,网友们的心情更复杂了。既为他揪心而遗憾,又因为看到了他被这么多人关心,至少能让他在生命最后一段时光,走得更加幸福而有尊严,而感到一丝释怀。

生死之外,儿科医生还面临另一重挑战。

因为孩子无法准确表达病痛,医生必须像侦探般通过观察、试探、反复询问来寻找答案。这也是儿科被医学界称为“哑科”特殊战场的原因。

23年5月出车祸的卡卡,一年内经历20多次手术,对疼痛产生了异常的恐惧。

如今身上的外伤终于快要愈合,却因为当初输尿管支架在体内时间太久,已经布满结石,无法直接拔出,不得不再次手术。

一听到身上还要打洞,卡卡立刻表现出强烈抗拒。用手捂住了脸,不停说“不要不要”。

面对恐惧的孩子,号称“泌尿科段子手”的谢华医生,展现了儿科医生独有的智慧:

他没有急于跟孩子讲道理,只是轻轻抚摸着他的脑袋,安慰他:“麻醉后绝不会感到疼痛。”

等卡卡情绪稳定后,谢医生蹲下来,跟他展开了一场“大人间的对话”,告诉他“如果不手术取出支架管,肾脏就像泡在污水里一样,会有致命风险。”

这种平等的沟通奏效了。进手术室前,原本恐惧的卡卡反过来安慰奶奶,表示自己并不害怕。

谢医生的温柔,并不止于术前的安抚。

手术台上,他发现卡卡很久没洗澡了,便趁着麻醉用碘酒细心擦拭,让他能干干净净地醒来。面对害怕清创的卡卡,他也不强求,而是等麻醉后悄悄完成。

镜头捕捉到的这些瞬间,道出了儿科带来的另一种治愈。医生的手术刀能切除病灶,而他们的温柔,能缝合恐惧。

生死诊断考验勇气,沟通技巧需要智慧。儿科医生最难的抉择,还包括每一个治疗步骤,都必须考虑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

10岁的念念,因为普通流感恶化成爆发性心肌炎,导致右下肢坏死,面临截肢。这个曾经开朗的男孩变得异常沉默,甚至治疗时再疼也不会发出声音。

烧伤整复科的汤焘医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讨论截肢方案时,医学上最保险的是髋关节离断,但这意味着孩子永远无法装假肢。

于是汤医生,选择了一种更曲折,但更有希望的方案——从膝关节截肢,再从头皮取皮植皮,分段手术,这样可以多保留腿部25公分的长度。

汤医生说,这25公分,就是他将来能不能站起来走路的关键。

除了身体的治疗,汤医生还很关注念念的心理状态。

他注意到这个孩子早就知道自己截肢了,却因为怕家人担心,而一直假装没发现。

面对这个过分懂事的孩子,汤医生花了很多时间指导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让同龄朋友多来陪伴。

手术结束后,知道自己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今后依然有机会站起来的念念,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这声哭声让所有人都感到欣慰,他终于不再压抑自己了。

“不能只把病治好,我们得把人治好”,这是汤医生一直坚持的理念。

在烧伤整复科,他还遇到过一位3岁时,面部被严重烧伤的新疆男孩。脸部的疤痕增生,让他日夜瘙痒疼痛,无法正常生活。

家人们带着他来上海求医,可口袋里只有不到两万块钱,交了一万押金后,剩下的治疗费根本无力承担。

就在这家人几乎绝望时,汤医生接手了这个病例。他不仅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分四次为孩子修复容颜,还四处奔走申请基金资助。最终,86000元的治疗费通过基金会和医保报销后,家属只付了3000多元住宿费。

汤医生对贫困患者的执着,源于20岁那年父亲患肺癌时,因为拿不出10万元购买靶向药,无奈离世。这份遗憾,让他下定决心不让任何患者因贫困而放弃治疗。

平时汤医生总被人说”老不正经”,因为他总是“正经不过三秒钟”。但在这份轻松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医者仁心,在儿科闪闪发光。

这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

让更多人了解到

儿科医院里每天发生的故事

也让许多人意识到

“人类幼崽”是如此脆弱

需要全社会来关爱和守护

这部纪录片你看过吗?

评论区不妨来聊聊吧~

来源:哔哩哔哩(id:bilibiliwx)

作者:鞋垫羊 编辑:语境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