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SEA-Hi!】论坛现场丨跨界专家畅谈“街区有界,创新无边”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7-08 15:45:14

在全球城市竞相构建创新生态的今天,什么样的空间才能承载这种澎湃的能量?答案或许就藏在“创新街区”的生长逻辑之中。7月6日,2025年第二期SEA-Hi!论坛在浦东张江举办,与会专家和嘉宾汇聚“张江之尚”,共同探讨“街区有界,创新无边”的未来方向。

SEA-Hi!论坛现场

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15年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本期由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张江镇人民政府协办,上海地产集团、“张江之尚”项目公司特别支持。

SEA-Hi!论坛现场

本期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阿那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寅,建筑师、艺术家,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作为演讲嘉宾;上海地产集团总规划师、集团高级管理人员,上海地产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咨询公司董事长沈果毅,作为圆桌互动嘉宾。本期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节目主持人秦畅主持。

SEA-Hi!论坛圆桌论坛环节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首先致辞,他表示,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城市更新进入到以品质为核心的新阶段。本次论坛聚焦创新街区这一主题,正是对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度回应。在全新的创新浪潮中,创新街区已经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载体,不仅是科技与产业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文化、生活交融的活力场域。当前,上海正在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推动空间的重构、功能的重塑、价值的重估,创新街区正是这一行动的重要一环。

徐明前副局长致辞

生命科学视角下的创新街区启示

吴家睿

——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

一个好的创新街区要有历史的传承,但并不是简单地在传承历史,还要在历史的传承下开发、创新。生命也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带来真正的文明的进步。在吴家睿看来,“生命的演化和城市街区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处”,生命在地球上已经演化了40亿年左右,其演化的方向是从简单生命到复杂生命,而采用的关键策略之一就是把生物体构造成拥有专业分工的“街区”。他表示,最早的一批生物体是处于“原始社会”的原核生物,只拥有一个划分出体内和体外环境的细胞膜,细胞内部没有被进一步的分割,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都在同一个“共享空间”里进行。经过数亿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演化,从简单的原核生物界诞生了复杂的真核生物,不仅拥有细胞膜,而且还拥有内膜系统,用来把细胞内部划分出许许多多执行不同生命活动的“专用空间”,就如同城市里的“街区”,生命从此进入了高度分工的“文明社会”。

大模型时代的城市主动健康

朱同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移植科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理想的创新街区,应该是集建筑、艺术、人文、创新于一体的街区,是让科学家不仅想来而且还想留下来的地方,是科学家实现梦想的地方。

未来的城市规划、新街区的建设、新一代住房的打造,需要融合医疗与健康管理,尤其是“主动健康”的理念。

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正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实时监测心率血糖的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调控饮食的智能餐盘等智能家居,以及脑机接口技术,将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同时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突破性进展,将驱动医疗场景向家庭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朱院长预测“五年内30%-50%的临床化验将在家中完成”,大幅减少医院拥挤。医疗体系将重塑,个人健康档案系统整(PHIS)将整合3万个指标,通过AI大模型提供精准健康管理。医院功能或将仅剩三件事——“临终关怀、大型设备检查和手术”。最终,医疗将深度融入城市建设,“打破医院围墙”,让“健康成为随时随地都能保障的事”。

建筑与情感

马岩松

——建筑师、艺术家,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马岩松在演讲中分享了其众多的建筑创作与思考。他认为人的情感之于建筑非常重要。“有人觉得我的建筑挺高科技、未来感,但我反而觉得我其实在表达和描画某种情感。怎样的环境、氛围能让建筑、城市具有自由的感觉,具有独特性。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创造这种环境。创新,对于我来说也意味着要打破和塑造新的边界,去重新定义某些事情。所以,建筑师先要造梦,将对未来的想象变成眼前的现实。”

现在我们正在张江做的一件事,希望让它成为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通道、桥梁。

街区的温度

马寅

——阿那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马寅认为,街区价值需要靠好的运营得以实现,创新街区也不例外。街区的运营不仅与街区建筑硬件等相互作用,还与街区的投资回报率、可持续的发展等紧密相关。在马寅看来,很多社区里的规划、公共建筑的建造,它的尺度、营造的空间都是为了人们可以更好地在这里相遇,在这里连接,在这里产生他们想要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一个美好的社区应该是物质的、情感的和精神的,这三个维度共同建构而形成的。也正是沿着这样的理念,马寅带领阿那亚从一个北戴河滨海度假地产项目转型为全新的生活方式品牌,如今,阿那亚因营造“孤独图书馆”“海上礼堂”等“精神建筑”获得全国性的知名度,举办的阿那亚戏剧节、文学节、电影节等大型活动,不断向公众提供最前沿的文化产品和体验。

圆桌互动

沈果毅

——上海地产集团总规划师

在圆桌互动环节,沈果毅结合“张江之尚”的最新进展分享了自己对于创新街区的思考:“‘张江之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它作为集团创新的实验,所以,我们在起始时就设了一个目标,即要在张江打造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街区或社区,它应该能够包容很多未知的、将来可能承载的功能。张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热土,这里积累了大量的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但科技人才未来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需求,如果多一些开放的街区和交流的场所,对于推进创新包括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发展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有园区,也有街区,有科创,也有时尚,是我们对于‘张江之尚’的愿景,我们将努力把‘张江之尚’建设好、运营好,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街区,探索新的城市更新模式,为张江科学城带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副理事长张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处处长骆悰、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庆东、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丁发、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党委书记王庆、张江镇镇长李灿、上海房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益鸣先生、“张江之尚”项目总顾问孙继伟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了论坛。

为演讲嘉宾颁发纪念砖

在论坛现场,“张江之尚”项目作为优秀的城市更新实践,作为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的持续关注对象,被授予“城市更新观察站”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副理事长张帆为上海市“城市更新观察站”——张江之尚授牌

此外,在SEA-Hi!论坛十周年之际,论坛授予“张江之尚”“SEA-Hi!论坛特别基地”,期待这里成为更多跨界对话的发生地,让创新思想在此持续生长。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处处长骆悰为

“SEA-Hi!论坛特别基地”——张江之尚授牌

项目原貌(照片来自张江集团)

本期论坛所在的“张江之尚”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更新项目。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71年的“川沙水泥厂”,后更名为“浦东水泥厂”。搭载着城市更新的东方快车,这片昔日荒草丛生的水泥生产场地迎来了蝶变新生的机遇。聚焦张江核心区的战略优势,更新主体广邀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倾情创作,助力它从工业遗存转型升级为充满建筑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的地标性创新街区。

项目鸟瞰效果图

万米仓效果图

今天在这里探讨“创新街区”这一主题更具深意,未来如何让“创新街区”既成为顶尖人才的引力场,又成为市民共享的活力场,如何让科技硬核与市井烟火共生共荣。各位顶尖的专家通过论坛为我们带来真知灼见,为上海探索更可持续、更具温度的“创新街区”模式提供智慧。相信这一场汇聚创新、创意和创造的讨论,将为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新的思路,也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创新街区中焕发新的光彩。

SEA-Hi!论坛在张江之尚

(来源:市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