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4 岁的张先生专程来到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向王瑾主任送上锦旗,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经过静安北部医联体上下医院的精心救治,张先生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重新过上了健康的生活……而张先生的这次经历,正是静安区“五床联动”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又一个生动案例。
“五床联动”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医疗资源,形成紧密协作的医疗服务网络。作为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和静安区北部紧密合作医联体牵头单位,市北医院作为医疗治疗病床参与了静安区在全国首创的“五床联动”整合性照护服务体系,在“五床联动”中扮演了四个角色。
发挥资源整合与服务质量保障的角色
市北医院依托静安区紧密合作医联体建设,有机整合医联体内和民政养老体系中的医疗资源,在该照护服务体系中,确保各成员单位能够发挥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同时,医院牵头制定“五床联动”医疗、院感、信息等制度,实施统一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推动服务体系内病种诊疗质量的同质化,确保老年人在不同机构之间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连续、无缝的医疗和照护服务,也让医疗病床“活”了起来。
信息化建设与互联互通的推动者
信息化建设是“五床联动”模式的重要支撑。在静安区卫生健康委领导下和区卫生信息中心支持下,市北医院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依托上海市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的互联互通。这种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促进了“五床联动”服务体系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提高了诊疗效率,避免了重复检查,还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当时情况紧急,多亏了这个绿色通道,让我们在转诊过程中节省了大量时间。”张先生的家属回忆道:“以前,我们去不同的医院看病,每次都得带上一大堆检查报告和病历,有时候还会因为信息不全而重复检查。现在好了,医生只要在电脑上就能看到我们的病历和检查结果,既方便又快捷。
得益于信息化建设,在转诊过程中,张先生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迅速传输到了市北医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提前了解了病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张先生到达医院后,呼吸科王瑾主任迅速诊断其患有坠积性肺炎,并决定进行气管镜下吸痰治疗。由于信息平台的高效对接,张先生无需重复检查,直接进入治疗环节。经过及时救治,张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最终转危为安。“通过信息平台,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提前做好治疗准备,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王瑾主任表示。
人才培养与双向交流的推动者
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为此,医院充分发挥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学科、技术和专家优势,定期组织培训、学术交流、进修学习等活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部门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双向转诊,实现患者有序流动
据介绍,五床联动”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双向转诊机制的完善。医院与“五床联动”服务体系内各成员单位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在紧密合作医联体双向转诊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转诊内涵和外延,将民政养老机构转诊纳入医联体统一管理,优化转诊流程,建立“五床联动”转诊转检绿色通道,实现“优先检查、优先就诊、优先住院”,确保“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目标顺利实现。
双向转诊机制不仅方便了患者,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这一闭环式全流程服务路径,不仅展现了市北医院在整合医疗资源、保障服务质量方面的突出贡献,也体现了“五床联动”模式在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效率和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
张先生的事例只是“五床联动”模式的一个缩影。在静安区,还有许多像张先生一样的老人,通过“五床联动”重新获得了健康和希望。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也为全国的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图片来自:市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