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赋能 智建未来”2025未来建造STEM研学营在同济大学正式拉开帷幕,这也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上海市控江中学教育集团开展的第二届研学活动,是两校在推动科技赋能教育、探索大中贯通教育新模式等领域做出的积极探索。
与大学教授同上一节课
带着问题走进场景里
今年,“AI赋能 智建未来”2025未来建造STEM研学营将围绕“振动控制”、“智能建造”、“气动优化”三大前沿课题,开展为期8天的深度学习与实践探索。
上海中心为什么呈现螺旋上升的外观?斜拉桥拉索的表面为什么会缠绕螺旋线?J20的鸭翼为什么需要转动?今年的研学营上,来自控江教育集团的39名学生将与同济大学中外籍教授与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将同上一节课,用CivilGPT、Kuka机器人等数字化手段开展振动控制、气动优化、无人建造等科学探索。
记者获悉,研学营将在风工程馆、地震工程馆、AI融合教学与实践基地等多元教学场景开展“教与学”系列活动,支持跨学段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并通过“听讲座、做编程、搭模型、作报告”等多元化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综合素养,让中学生深度体验STEM教育的独特魅力。 “我们的项目要从实际的问题开始讲,把学生带到场景里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阮欣补充。
什么是STEM教育?
STE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有机整合,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STEM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对于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意义深远。
同时,STEM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真实情境体验、问题导向学习、协作探究实践、理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这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2023年12月,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作为教科文组织首次在欧美以外地区设立的一类中心,它不仅为我国STEM教育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中国教育经验与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窗口。
长期以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搭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培养链条等方面深度探索,希望能够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育更多“交叉学科学习、跨学科实践、综合实践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数智化”教育与学习模式创新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AI正加速为教育赋能,对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手段等方方面面带来变革,重塑着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间关系,人工智能技术与STEM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
目前,同济大学已成立STEM教育智库,组建了一支多元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专家队伍,研究制定大中衔接的STEM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2024年,同济大学与控江中学教育集团共同成立了“STEM创新项目教育联合体”,搭建起一个致力于系统化推进STEM教育的长效合作平台,旨在打通高中与大学的学段壁垒,构建一条连贯、递进的人才培养链条,为未来科技发展储备兼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培育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是2025年度研学营的举办宗旨。“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探索一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无缝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助力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深度衔接,为教育强国战略注入新动能”,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表示。
文字 | 成佳佳 蒋毓敏(实习)
图片 | 成佳佳
编辑 | 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