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这位闵行人,用年仅25岁的生命,诠释青春的最美底色丨晒晒传家宝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05 21:39:05

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件“红色传家宝”都是奋斗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革命先辈的信仰与荣光,诉说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探寻红色记忆 凝聚奋进力量”——2025年闵行区“晒晒传家宝”红色文化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珍藏的红色物件与动人故事——泛黄的家书、斑驳的勋章、老旧的党费证、手写的革命日记……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背后却闪耀着不平凡的力量,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映照着普通家庭与时代同行的家国情怀。

6月14日起,本专栏将从征集到的“红色传家宝”中精选部分,带您走进这些“传家宝”背后的红色故事,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新时代的闵行人在传承中赓续薪火,在实干中书写新篇。

在马桥公园的中央小广场,矗立着一尊庄严的烈士雕像——他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年仅25岁就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严同宇。如今,冬去春来,总有孩童在雕像前聆听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而他的目光始终望向远方,守望着这片他用青春热血浇灌的沃土。

出身“严家厅”,家风严谨

“严家厅”过去在马桥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人称望族。1917年,严同宇就出生在这个家族中。8岁时,严同宇进入马桥强恕小学读书。在当时,强恕小学是上海县内最具名望的新式学校,再加上严同宇的父亲严重光是一名教师,家风严谨又宽厚。

据说,严同宇进入小学读书后,母亲发现平时并没有听到他的读书声,而别人考察时他却能脱口背诵出来。原来,严同宇虽然看起来沉默寡言,但他读书非常认真,办事更加一丝不苟,这正是家风熏陶所致。而强恕小学“强己恕人”的校训,更塑就了严同宇“自强不息,爱憎分明”的个性。

1932年8月,严同宇考入私立三林初级商科职业学校。1935年7月,他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1936年,年仅19岁的严同宇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成为制版部的一名职员。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严同宇的成绩报告单

投身革命事业,英勇牺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热血的年轻人无法眼睁睁看着家园沦陷。当时,严同宇所在的商务印书馆是工人聚集地,也是中共上海党组织的重要基地。严同宇崇尚正义,勇于担当,得到了中共地下组织培养。

彼时,上海的时局逐渐恶化,严同宇利用工作之余,义务兼任印书馆工人业余夜校教员,坚持以“流通图书馆”“互助储蓄会”等形式,团结职工和学员,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同时,为支援新四军,他四处募集御寒衣物,组织捐款。1939年12月,严同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党支部委员。

抗战中的商务印书馆

1942年6月,因印联负责人吴承庸和商务印书馆职工宓其昌的叛变,中共商务印书馆支部遭到破坏,严同宇等10多名地下党员相继被捕。严同宇经历多项酷刑,却始终没有屈服。父亲严重光当时想要倾家荡产设法营救他,却被拒绝了。他深知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告诉家人:“此事无碍,大约即可出来。不必设法,即设法亦无益。鬻产营救,恐欲壑难填。一任天命,留薄产以终养父母。”

最后的这些话,是严同宇托人传回的纸条上所写,既安慰了家人,也展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不久后,父亲便得知了严同宇在狱中身亡的消息,家人只得在看守所旁边的殡仪馆草草成殓,再归葬于闵行普安公墓。

红色血脉,代代传承

严同宇的事迹一直在家族中流传,今年75岁的陆玲玲是严同宇的侄孙女,她从小便听母亲讲述着这位叔公的故事,犹记得上小学时,母亲经常领着她前去莘西路的烈士陵园(现已搬迁)祭拜叔公。

青石碑上,陆玲玲与母亲一遍遍抚摸严同宇的名字,彼时的她还不懂这个名字承载着怎样的信仰与牺牲,只觉得冰凉的石碑上镌刻的笔画格外深刻,但那份爱国爱家的赤诚之心,却已随着母亲的讲述,悄然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右为严同宇烈士像

作为一位回乡知青,陆玲玲回到马桥后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不论寒暑昼夜,只要村民们需要,她就立即出诊。退休后她依旧“闲不住”,进入了一家旅行社工作,并把红色文化融入旅游中。“做一天小军人”这个针对学生的项目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

陆玲玲表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孩子们逐步了解军人的职责和使命,更加珍惜如今这和平安宁的生活,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是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忠诚坚定的信仰、是爱国爱家的情怀。”说起严同宇的事迹带给家族的影响,陆玲玲立马表示,这些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比金银更加珍贵的传家宝。

红色话剧《严同宇》

2022年10月,就在严同宇烈士雕像揭幕后不久,马桥镇原创的红色话剧《严同宇》在上海城市剧院上演。坐在台下的陆玲玲内心无比激动,这位素未谋面的叔公形象,在她的心中瞬间立体了起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她相会。舞台上鲜活的演绎,让那个在家族故事中模糊的身影,终于化作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革命者形象。

记者:刘成荣
部分供稿:马腾平

初审:高淑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