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你一片宝贵的都市绿洲,
你该怎样去搭建一座生境花园?
7月5日,焕新开放的延富花园迎来一场生动的“生态公开课”。由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与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合主办的“趣逛自然”社区公园季活动,走进延富花园,开启“生境花园创想计划”,带领10组亲子家庭和线上观众一同解码这片“生境绿洲”的奥秘。
延富花园是一座以生境花园为特色,集生态修复、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品质社区公园。如何在城市里模拟自然生态群落?如何营造可供动物穿梭的生态空间?这些问题,在延富花园精心设计的生境科普游览路线里都能找到答案。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浙江大学生态学博士徐珊珊与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设计总监陈伟共同引领户外导览,带领充满好奇心的亲子家庭,深入公园的林间小道,用发现的眼睛解读这片都市绿洲的生态语言。
导览没有固定的讲台,公园的每一处景致都是生动的教具。阳光透过高大的乔木,洒在湿润的林地上。徐珊珊停下脚步,指着脚边一片形态舒展、绿意盎然的植物,亲切地招呼孩子们围拢:
“快来看,这是肾蕨,看它羽毛状的叶片,是不是很特别?”
“还有这个,叶子圆圆的,像小蒲扇的,叫大吴风草。它们可都是我们上海的‘原住民’,正宗的本土植物!”
孩子们纷纷蹲下身,仔细观察这些平时可能被忽略的“邻居”。
行至一棵树下,徐珊珊指着树干上一个木制小装置,轻声问道:
“大家猜猜看,这像不像一座‘小公寓’?”
“是给小鸟住的吗?”一个孩子抢答。
“仔细观察,这些‘房间’的洞口是不是很小?”徐珊珊笑着引导,“它叫‘昆虫旅馆’,专门邀请各种昆虫‘小房客’入住的!”
陈伟也向孩子们解释道:
“我们特意在树干上设置了好几个这样的‘旅馆’,给城市里忙碌的小昆虫们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孩子们的探索目光很快被另一些“神秘装备”吸引。在昆虫旅馆不远处,一块图文并茂的科普展示牌介绍着公园里常见的鸟类。而在树干更高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型生物监测器正安静地工作着。
“大家看到树上的这个摄像头了吗?”徐珊珊引导孩子们抬头寻找,并解释道:“这是红外监测设备,它能够自动记录下公园里有哪些小动物‘到访’,比如什么鸟儿常来、小动物是否造访过枯木堆……是一个城市野生动物监测的点位,未来将长期为生境花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科普教育积累数据和素材。”
记者了解到,延富花园的改造核心亮点,就在于生境的营造。
“改造中,我们在公园功能塑造的同时,精心保留原有良好生境基础,并新增了超过1000株‘四化’植物和乡土植物,目的就是营造和优化城市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陈伟告诉记者。
导览延伸至公园的各个生态节点。在生态池塘边,孩子们仔细观察着水体里有哪些动植物;在岩石花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研究岩石缝隙中生长的小花;在儿童活动场地,孩子们释放着热爱运动的天性……岩石缝的生命,池塘里的生态,孩子们在发现中学习,在这里,推窗见绿升级为出门即学。“看到了小鱼,认识了蕨类,有好多种植物!”九岁的何舒涵兴奋地告诉记者。
“传统公园可能更多强调的是绿化、美化功能和一些生态效益,对于科普教育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增进空间。”徐珊珊感慨道,“但这次改造特别增强了科普工作。游览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看到很多植物下面都有物种标识牌,这其实是他们了解上海本土植物、认识当地生态环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她总结道
“自然教育早已走出博物馆围墙,延富花园这样的生境公园,就是城市里最鲜活、最前沿的‘自然课堂’。这几年我们与静安区绿化部门合作,走访了许多公园,发现科普知识已越来越多地嵌入其中,相信未来这块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户外导览结束后,亲子家庭来到游客服务中心二楼的教室,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亲手打造供鸟儿栖息的小木屋,工具的敲打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一座座充满童趣与爱心的“鸟类公寓”逐渐成形,延富花园这堂生动的“生态公开课”也迎来了尾声,孩子们收获的远不止于知识。
这场“趣逛自然”之旅,揭开了“生境花园”如何尊重生态、模拟自然、融入科普的营造密码,更在亲身体验中,悄然将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种子,播撒进小小的心田。
记者:蒋文婕
图片:肖鸣亮、蒋文婕
视频:钱堃
编辑:叶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