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疼痛康复科余斌教授与神经外科团队在进行手术。
接受手术的患者吴先生(化名)去年因脑脓肿破裂导致严重颅内感染,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精心救治后,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意识却迟迟未恢复。一个多月前,吴先生转入养志康复医院,接受了核磁共振检查,专家团队根据动态脑电以及临床表现,对其意识状态进行了全面的术前评估。经过麻醉与疼痛康复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认为吴先生具备进行脊髓电刺激促醒手术的条件。这是帮助他恢复意识的重要机会,医生团队与家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详细解释了手术原理、预期效果、可能的风险以及术后康复计划。家属了解后表达了强烈的治疗意愿。
据介绍,脊髓电刺激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控技术,犹如给神经系统安装“起搏器”。将细小的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的特定位置,电极连接到植入皮下的脉冲发生器,通过脉冲发生器释放电信号,激活脊髓的特定神经通路。这种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辅助患者的意识觉醒。
C形臂X线确定电极植入位置准确。
治疗分为两个步骤,手术部分由麻醉与疼痛康复科余斌教授团队主导,神经外科团队辅助共同完成。术后程控由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杨春晖主导完成。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借助C形臂X光机精准定位,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在吴先生胸椎进行穿刺,到达椎管内硬膜外腔后,缓慢将电极放置于颈椎。这根电极连接着暂时放置在体外的临时刺激器。术后,杨春晖为吴先生开机并调试刺激参数。“目前我们正密切观察他对刺激的反应,期待看到意识改善的迹象。”杨春晖说。
脊髓电刺激促醒手术第一阶段是测试期,植入临时电极后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是否出现积极变化。如果测试期效果良好,患者意识有改善迹象则进入第二阶段,届时将会把临时系统更换为完全植入皮下的永久刺激器和电极。意识恢复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随着脊髓电刺激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记者:李天蔚 通讯员:赵景旺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小小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