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静安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结题会议在上海市风华中学顺利举行,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保护建设出谋划策。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区规划资源局、区教育局、区科协、区绿化管理中心、区河道所、区文化馆、彭浦镇等相关单位及部分学校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会议堪称一场生态领域的“智慧盛宴”。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上海市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到场,其研究领域覆盖林学、动物学、基因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项目承办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李巍岳教授从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三个层面,详细汇报了静安区2024—2025年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成果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项目团队综合运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红外相机自动监测等数字化手段,结合传统的样线法、样方法、网捕法、灯诱法、鸣声计数法等实地调查方法,全面调查记录区域内关键生物类群(涵盖10余个门类)的物种组成、分布格局、种群状况及生境特征,同步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已初步摸清静安区的“生态家底”,为后续生态保护和管理筑牢了科学根基。
同时,通过科普宣传推广、校园科普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探索了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的新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杨凯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带领与会专家对项目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围绕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宝贵建议。数据共享与应用方面,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聂晓伟研究员强调要推动数据全国联网共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鞠瑞亭教授等多位专家建议政府统一数据管理标准,让数据更好服务决策;公众参与科普教育上,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徐耀阳研究员主张以“服务人民”为导向,通过组织公众爱好者参与调查、开发功能性科普产品(如生态导览、互动展览),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与行动意愿;方法体系与持续深化方面,上海师范大学李利珍教授强调生物多样性调查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成果汇总平台,确保数据可追溯与跨学科应用。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未来,静安区可以建立“科研—管理—教育”三位一体的长效保护机制,把调查成果转化为政策依据,通过多元方式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签。
会前,全体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风华中学综合实验室和校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情况。
校内布设了两台4G红外相机和两台4G声纹记录仪,通过一个月的观测,已记录到刺猬、黄鼬等物种。如今,这个观测网络已变身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其建设成果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风华中学课程管理中心方面表示,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建科普实践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系列科普课程,让生态保护与教育深度融合。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深化合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教育力量。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静安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强劲动力。作为中心城区,静安区此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极具示范意义,不仅摸清了生物资源“家底”,其探索的科普教育合作模式也成效显著。未来,随着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持续推进,科普宣传推广与教育共建不断深入,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静安建设迈向新台阶。
记者:陈洁
图片:区生态环境局
视频:钱堃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