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以超乎想象的热度席卷全网,“没有假球,全是世仇” 的梗脱颖而出,将历史渊源、地域文化、与体育竞技深度融合,点燃城市荣誉感与集体幽默感,也以接地气的姿态,从“互不服输”到“合力创热”,书写“苏超”破圈的新传奇。
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度激活
“在历史长河中,江苏的地理格局、政权更迭和文化差异,为当下的‘苏超’热梗埋下伏笔,让绿茵场的较量成为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脚。”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主任左健伟认为,植根于地理肌理与历史脉络的竞争关系,恰是江苏城市活力的独特源泉。
“苏超”第5轮泰州队迎战徐州队。本报记者 万程鹏 摄
从地理结构看,江苏的“分裂基因”早在自然格局中便已注定。长江如一道天然屏障,将江苏劈为南北两半:南岸的苏州、无锡、常州依托太湖水网,形成 “小桥流水”的江南格局;北岸的扬州、泰州虽处江淮平原,却因淮河故道的频繁改道,形成“水旱交替”的生存环境。而淮河与黄河故道的冲刷,则让徐州、宿迁一带成为“黄泛区”边缘。再加上人工的大运河,又在江苏中部纵向一切,使得苏南、苏中、苏北,苏东与苏西,在物产、生活方式上天然存在差异。
从政权脉络来看,江苏地域竞争由来已久,其中南京与苏州的“双城记”堪称典型: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长期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承载着帝王气象与统治威严。而苏州自春秋时期吴国建都起,便是江南经济重镇,同时也是政治中心。当南京是清朝两江总督时,苏州是江苏巡抚所在地,南京与苏州在政治、经济话语权上暗自较量由来已久。再如徐州与宿迁,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妇孺皆知,为两座城市赋予了天然的对抗基因。
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更让城市关系添上复杂注脚。比如南通和盐城在不同时期曾存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与调整。盐城开发较早,长期是区域内重要的行政与经济中心,在古代盐铁贸易中占据关键地位;而南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只是 “沙洲堆积”的小县。但近代南通凭借长江入海口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特别是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甚至将原料种植采购网络延伸至盐城,这种“后发制人”的逆袭,使得南通与盐城在足球联赛中的对决充满看点。再如,常州、苏州、镇江、无锡的行政区划变迁关系错综复杂,经历了多次分合调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比如无锡曾有500多年作为常州府下辖县存在,现在归属无锡的宜兴,曾归属镇江、常州管辖。这些复杂关系,深刻影响了苏南地区城市群的竞争与合作。
在文化传承与地域分野方面,江苏内部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并立。吴文化区的苏州、无锡,以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与精致的生活方式自成一派;金陵文化中心的南京,兼具江南的灵秀与北方的雄浑;淮扬文化下的扬州、淮安,展现出优雅闲适的气质;楚汉文化影响的徐州等地,则彰显出豪迈粗犷的性格。“这些文化特质在‘苏超’中碰撞,形成了‘一城一风格’的独特景观。”左健伟说。
从经济角度而言,江苏作为经济强省,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城市间经济实力相近,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才争夺等经济领域长期暗自较劲。这种经济总量上的你追我赶,延伸到足球领域,使得两队比赛备受关注,球迷们也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期待与自豪融入对球队的支持中。同时,比赛期间,各地通过举办相关商业活动,带动消费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足球赛场上的“世仇”氛围。
官方、民间玩梗的合力共振
“没有假球,全是世仇”这一热梗能迅速走红,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40年的老球迷彭伟认为离不开官方与民间的紧密互动,二者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该梗成为现象级话题。
南通队对战宿迁队。本报记者 吴俊摄
南京发布官微提出“苏超联赛,没有黑幕,没有假球,全是恩怨”,打破常规宣传话术的表述,瞬间抓住大众眼球。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引发网友共鸣,在评论区掀起千层浪,众多网友纷纷点赞官方的“接地气”与“会玩”。此后,苏州发布、南通发布等各地官方媒体纷纷响应,积极投身赛事话题讨论。它们借助歌曲、创意海报、趣味文案等多样形式,结合本地特色与比赛热点,深度参与玩梗,构建起官方媒体玩梗矩阵,极大提升了话题热度与传播范围,让“没有假球,全是世仇”这一理念从南京辐射至全省,吸引更多目光聚焦赛事。
民间力量也以旺盛的创作热情与参与度,促使热梗持续发酵、广泛传播。网红博主叨叨傅长期深耕“江苏十三太保”相关短视频创作,通过生动演绎城市间对话,为网络地域梗传播积累深厚群众基础,其作品中展现的城市特色与微妙关系,在联赛期间与赛事话题深度融合,成为许多网友玩梗的素材源泉。随着赛事推进,民间创作者们创作出海量趣味性强的短视频、段子、表情包。比如徐州与宿迁比赛时,网友借“楚汉争霸”典故,制作大量相关创意内容,调侃两队赛场表现;南京与无锡对决,围绕“盐水鸭VS水蜜桃”创作出各种幽默段子,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引发网友自发转发、评论、二次创作,不仅将美食文化融入比赛,还创作出诸如“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等趣味十足的段子。
“我利用AI将文学作品与‘苏超’融合,近期已创作出30多个不同城市之间‘文化碰撞’短视频作品,总浏览量超500万。”抖音用户名“淮安印象”、淮安区自媒体协会成员朱长荣告诉记者。比如淮安与连云港比赛前,他围绕“吴承恩写出孙悟空的一生”主题制作的视频,不仅展现了淮连两座都是西游之城的特色,又将球场对抗升华为“作者”与“角色”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更直观地体会到两队对胜利的追求。
“这些段子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让该热梗从体育圈迅速破圈,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全民热议焦点,进一步强化‘苏超’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彭伟说。
体育精神回归的大众期待
“没有假球,全是世仇”所营造的激烈对抗氛围,让比赛充满悬念与看点,极大激发观众的观赛热情,也精准击中大众对体育赛事公平公正的渴望,成为联赛的一大亮点与吸引力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胡玲玲已写过《央视直播的第一场“苏超”,齐鲁壹点记者带你看看有多火》《你们玩梗,我去鲁能进修,徐州队要以中超标准踢“苏超”》《当我们看“苏超”时,我们在看什么?》等多篇关于“苏超”的报道。“各城市球队为荣誉而战,球员在场上全力拼搏,展现出最本真的体育精神,这种纯粹的竞技状态满足了球迷对足球运动的期待,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胡玲玲告诉记者。
昆山一家商场现场直播“苏超”比赛苏州队对阵扬州队的比赛。本报记者 余萍 蒋文超 摄
淮安队和南京队大战前,淮安队边前卫杨益郎向胡玲玲表示,球队会全力以赴去拼对手,虽然和南京队是兄弟城市,但场下是朋友,场上是对手。胡玲玲在现场看到,大屏幕显示的观看人数为26018人,不仅各自球迷拼命支持球队,赛场上队员特别珍惜在场上的每一分钟,将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球迷享受了一场足球盛宴。
走进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的赛场,便能真切感受到这份热血与激情。在6月29日苏州队与扬州队的对决中,43617 名观众的呐喊声震彻云霄。苏州队凭借精妙配合连进三球,扬州队球员仍在最后十分钟发起绝地反击,这种不到终场哨响绝不言弃的精神,正是“世仇”氛围下最生动的写照。6月29日徐州队与泰州队的“运河德比”更将悬念拉满,上半场泰州队以一记惊艳的倒挂金钩率先破门,徐州队则在下半场凭借替补奇兵的爆发完成逆转。
在连云港与淮安的“西游德比”后,网友翻出两队球员拼抢数据逐帧分析,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证明“每一分钟都在全力奔跑”;南京与无锡的对决中,当裁判判罚引发争议,球迷争论的是“判罚是否符合规则”,而不是“是否存在黑幕”。当“世仇”被解构为城市间的良性竞争,当“无假球”成为无需强调的共识,体育便回到了它最本真的轨道。“在‘苏超’的每一场比赛中,双方球员都为了城市荣誉倾尽全力,展现出了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让观众深刻领略到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南京大学足球队球员汤凌宇说,“这种纯粹的体育精神回归,不仅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更通过网络传播,激发了广大网友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与关注,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对体育赛事的信任与期待,也让‘没有假球,全是世仇’成为‘苏超’闪亮的标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