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瞭望评|“苏超”斗诗热,传递了什么

转自:交汇点 2025-07-02 18:48:31

由“苏超”引发的斗诗活动,在互联网也掀起层层浪。

譬如苏州队对阵扬州队之前,两地先用诗词比试了下水韵特色。这边,白居易在苏州街头吟诵“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那厢,杜牧回忆扬州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同样令人神往。像这样的城市与城市间的你来我往,不仅是历史文化底蕴的展示,也是以诗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重温。

除了各地官方互动,网友们也纷纷积极参与二创,比拼才情。这场看似偶然的热闹场面,在谐音梗与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让人颇感意外,但又感觉并不意外。

网络语言,近年来的冲击让人五味杂陈。

以至于很多文化和语言学者都感慨,在短视频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汉语言一直面临被解构和遁入涵义虚无的危机。

譬如,“栓Q”“芭比Q”“鸡你太美”等网络烂梗裹挟着青少年日常表达,甚至入侵考卷作文。“啵啵间”“浮力”等互联网造词不知所云,让不同群体陷入交流壁垒,圈层化热词制造代际、地域间相互理解的鸿沟。再如,“yyds”“xswl”等贫瘠的缩写抽干语言的血肉,徒留干瘪的符号,看上去也毫无美感。而一些强行因果关系、胡乱谐音等意味不明的梗,更是让很多人都不适……

坦率地说,这些歪曲词音、字形、句义的表达,不仅破坏了语言的规范与美感,而且还在不断冲击汉语的根基,尤其是在潜移默化中对正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导向。

泥沙俱下的网络语言,注定无法承载复杂的思想内涵,必然导致表达的退化。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语言危机,这个判断或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然而,网络热梗的甚嚣尘上并不只是传播者的责任,在创作门槛越发下沉的今天,这更是广大文化创作者的责任。让人欣慰并顿感希望的是,在那些浮夸、吵闹的海量内容里,总有些一派清新的文字吸引着广大网友的眼睛,总有一些低吟浅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文化的滋养和力量。

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外卖诗人王计兵的出现。在送外卖的间隙写诗的他,一首《赶时间的人》在微博上收获了2000万阅读和无数共鸣。他文字中体现出的广泛关怀,不仅写自己,更关心他人。穿梭于街巷的电动车好像一只流动的诗箱,他采访140位骑手写成诗,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劳动者真实的人生褶皱。那些由简单朴素词语所创造的诗意,让无数人感怀。

扎根浩瀚的中华文学宝库,现在的网络创作者其实可以做出更多富有“营养”的网络产品来。譬如,抖音博主“意公子”为听众娓娓道来苏轼的人生起伏,她的文案从不使用浮夸的“梗”式表达,以深入、浅出、共情的六字真言唤醒沉睡的经典,让更多人在历史名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悲欢。像这样的创作,既是在呵护,也是在耕耘。

汲取诗词歌赋营养的语言创作,能瞬间刺破信息茧房,引起人们广泛而久远的共鸣。因为,它们承载着千古以来生命的真实质感。虽然每个普通人都有千差万别的来路和归处,但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总能使我们被相同的精准的文字触动心弦。而这些瞬间,能让语言回归本质:不是博取流量的工具,而是承载着美丽思想和动人情感的舟楫,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驶来,又将载着我们到更广袤的山水田园中去。

正如网友所感慨的,当你有了诗词歌赋的浸润,见到崇山峻岭你会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而不是只会说“我去,这山真高啊”。

汉语言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此刻正站在虚拟与现实交汇的隘口。当算法推荐机制开始减少推送滥用黑话的主播,当外卖箱满载诗行穿过商业中心,当课堂里的孩子再次读出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人们终将明白:语言是文明的根系,唯有向下深扎,才能向上繁茂。

当然,网络热梗的简单拼凑营造所谓的“网感”,短期内可能会吸引到一定流量。但当梗热度褪去,曾经的热门视频或无内涵的流行语也会被人丢弃在互联网的角落。

眼下,这场关于“苏超”的斗诗正不断升温,相信它激起的涟漪定会让更多人感悟到生活的诗意,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也罢。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陈祉樾

图片 | 视觉中国 交汇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