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杨浦校园,空气中弥漫着毕业季特有的离愁与憧憬。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2233名管院学子迎来骄傲的一刻。当天,一堂引人深思的“毕业公开课”,送同学们踏上追梦道路——当分数不再是定义优秀的唯一标尺,走出校园的“学霸”又该如何修炼?
拨穗正冠、授予证书。学子们在这场充满荣耀与祝福的盛典中,迎来人生新阶段。“复二代”小朋友们组成的乐团活力四射;夜幕降临时一场为毕业生专属定制的无人机表演在陆家嘴滨江上演,将祝福与希冀写满天空……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师长的“临别赠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带来一堂特殊的“毕业公开课”,直面当下教育的痛点与未来人才的挑战。
“A多,就是学霸吗?” 陆雄文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霸”? 他认为,在AI时代,那种靠反复刷题、死记硬背换来全A成绩的学生已经过时。因为“一个只会记忆的头脑,和一块移动存储器有什么区别?”
对于绝大多数将走上管理实践道路的毕业生而言,校园里的分数并不能定义他们的优秀。“你们是否优秀不是以你们在学校期间各门课程考取的分数所定义,而是以你们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的实践成就所定义。”
“一旦你停止学习,你就开始走向死亡。” 陆院长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点明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学程”的开始。在这堂课上,他为学生们规划了两门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第一门必修课,是洞察科技革命。他提醒学生,当今世界几乎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他勉励学生,要去创新和运用技术,创造顾客的真实价值,引领未来产业方向,而非追逐转瞬即逝的商业爆款。
第二门必修课,是理解地缘政治。陆院长将复杂的世界格局摆在学生面前,强调如果没有对世界历史、政治、金融等领域的知识,企业的任何选择都将“举步维艰”。他向学生们提问,“我们该如何破解迷雾,找到我们企业发展的出路?”这不再是书本上的考题,而是未来每一个管理者都将面临的现实挑战。
他希望,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成为“More than Best,Best Plus”,一个超越自我、拓新领变的时代先锋。他将英文中对“学霸”的另一种表达“High Achiever”(高成就者)作为对毕业生的最终期许,希望他们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实践成就,来定义自己的“学霸”身份。
从杨浦这片创新热土出发
祝福学子们
扬帆起航、再创佳绩
文字丨沈莹
编辑丨吴百欣
图片由复旦大学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