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几年业内还在探讨乡村如何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时,上海群立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江芹已经在“种大米”的道路上深耕了十年。
“与其说乡村如何留住我,不如说,是我一直主动在靠拢农业、回归乡村。”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闵行区的陈江芹始终认为,乡村这片沃土拥有无限可能,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推进的过程中,农业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魅力,让她全力奔赴、无悔付出,作为新农人在田埂上书写着自己的篇章。
学金融的小囡回村种地了
从小读书成绩好,大学还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进了财会公司和数字打起了交道……陈江芹的“人生剧本”如果按部就班走下去,将会是都市里精致的白领,令人称羡。
2015年,陈江芹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到乡村,接手父母的合作社。作为“农二代”的她,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还是令父母吃惊了一瞬。“你真的考虑好了吗?从农村走出去,在城市扎下了根,如今又要回来,你怎么想的呀?”包括父母在内的亲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也是陈江芹在作出这个决定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当再次问起陈江芹时,她早已有了确定的答案。“这家合作社是我父母奋斗了半生的成果,如果到我这代就结束了,那太可惜了。”而毕业于财会相关专业的陈江芹,对于农业行业发展也非常看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乡村振兴的相关发展,这让我认识到,乡村的发展,前景广阔。”
尽管出生在农村,但真要接手粮食合作社,陈江芹坦言,自己就是个外行。幸好,人生最好的老师,是父母。陈江芹的父母知道她的决定后,手把手教她农业相关技能,而陈江芹也了解到,原先合作社种的粮食,以“卖稻谷”为主,大部分卖到粮库,而平时合作社的台账仍是手写状态,且记录并不规范。
“第一步,还得从我拿手的开始。”有着财会专业背景的陈江芹第一时间开始查看台账,而在当时区里的相关政策支持下,每个合作社配备了会计帮忙规范台账,这让陈江芹用最快时间对台账信息进行了规范升级。
在掌握了合作社情况后,“学霸”陈江芹像一块吸水海绵般,拼命学习更多的行业相关知识。打开她的眼界、打破她对农业传统认知的,是一次次青年农场主、职业经理人、“头雁”项目的培训。走出闵行,走出上海,进入全国范围去学习,累积的各种经验和眼界,真正让“转型”的陈江芹走上了快速成长的通道。
为自己充能,从“卖稻谷”转向“卖大米”
“不能光在家学,我得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16年,闵行区举办了第二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陈江芹知道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报了名。如果说父母带她入了门,那么这一整年的学习,让她在粮食种植上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也愈发感兴趣了。
2018年、2020年闵行区推荐陈江芹参加市级青年农场主、职业经理人培训。“这帮助我打开了对外地农业模式的具体认知。”收获知识的同时,她也结识了一批有意愿振兴乡村的有为青年。培训多次组织他们走出上海,去看看周边城市的农业模式和发展情况,这不仅让陈江芹积累了行业内的人脉和资源,也转变了发展的思路。
“例如在浙江德清,我们看到了莫干山高端民宿的经营模式,也看到了德清乡村文旅的发展。”陈江芹比对着两地的政策、土地规模、客户黏性……不由得对农业未来可能,有了更多的设想。“他们种稻谷和我们一样吗?他们的农业模式能复刻到上海吗?”陈江芹的大脑在培训中一直不停运转着。这批参与培训的青年农场主在课堂上积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课后自发组织交流研学,相互取经、取长补短,这为日后他们在上海农业发展模式上的多点开花、精耕细作打下了基础。
2019年,陈江芹正式成为合作社理事长,让父母退居到了二线。合作社在她的手里,也完成了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一次转型。“我不仅要卖品质、口感上乘的大米,还要注册并且打响闵行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和我们自家的品牌,”父母的客户积累,陈江芹之前工作积累的社会资源,都让她尝到了订单农业“卖大米”的甜头。因而,“群立”品牌的注册和发展也水到渠成。
这一年,在闵行区农业农村委的关心指导下,陈江芹的大米还获得了绿色认证,并于当年成功加入闵行区内的粮食产业联盟,成为“闵田悦禾”闵行大米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已更新为“米行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供应商。
自此,陈江芹真正开始大展身手、施展抱负。群立合作社不仅被评为市级绿色生产基地,还荣获市级第二批劳动教育基地、区级示范合作社等荣誉。与此同时,合作社的大米品质稳步提升。2019年至2021年,合作社的优质大米在上海市新大米评比中屡获殊荣。2023年,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绿博会中,合作社的大米产品一举夺得金奖。
在多年的精心经营之下,这位回归乡村的女性,正凭借年轻的视角、创新的管理模式,将一片片稻田变成了绿色的希望之地,将一粒粒稻谷转化为舌尖上的美味。
2022年,陈江芹成为市级“头雁”项目培育对象之一。但这并不是终点,对她而言,而是新一段学习、成长历程的起点。
提升智能化水平,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从传统的种植模式,到智能化的农机操作,这十年间,上海的农业发展翻天覆地。或许陈江芹的父母也没有想到,从人力劳动到全程机械化操作,他们的合作社,在这几年里进入了next level。
在春耕备耕季,你会在群立合作社的田头,看到农机手驾驶着旋耕机仔细耕地,备战春耕;在收获季,你会看到收割机开足马力,不停在田头轰鸣,收获后的稻谷脱粒、烘干后,经过一系列机械化处理,成为餐桌上亮晶晶的精品大米;在日常农业管理中,合作社的飞手们熟练地操控起了植保机,让喷洒药物更加精准、均匀……智能化农业模式下,群立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85%。
“不只是员工有农机驾驶证,家里人也会开,我们一批批地去考了植保飞手的证。”陈江芹深知现代农业离不开各类农机,而智能化、无人化农机一定是未来农业的方向。因此,合作社一直在提升农业机械化率。“在上海,在北方,大面积的农场机械化率也很高,这两年,上海的粮食合作社不断提高机械化率,机器换人进程真的帮我们省了很多人工。”陈江芹是个紧跟时代发展、产业发展步伐的人,她表示,合作社也将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探索农业直播领域,开始思考“农业+”的更多可能。
“农业+”还有无限可能
“大米合作社,那肯定第一任务是卖大米。”在过去,群立合作社主要聚焦于大米的销售。如今,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陈江芹积极推动品牌转型,想从单一的大米销售转向稻谷的多元化经营,这一战略调整使得合作社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合作社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合作社从“卖稻谷”转型“卖大米”的“第一桶金”来源于老客户积累,那如今直播带货,则是全新的启航。
目前,合作社的年产粮食已经接近270吨,主要通过线下订单式直销配送。合作社也利用“鱼米之乡”等互联网+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并开展了10余场次的直播带货活动,吸引了超过万人次的在线观看。“我们发现,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产品体验。”陈江芹谈道。
而农业从业人员转型直播,可谓也是一个挑战。“区、镇农业部门也为我们提供了培训的机会,让我们对平台、机器使用迅速上手。但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播,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陈江芹也渴望直播行业对农业从业者有专业培训的机会,让她能做好农业+互联网的结合。
与此同时,陈江芹洞察到了一个社会现象:许多成年人和孩子们对于餐桌上大米的来源和演变过程缺乏直观的认识。为此,她开设了亲子研学路线,这一路线不仅包括了水稻知识的科普教育,还涵盖了动手制作米糕、挖掘蘑菇、绘制草帽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和学习农业知识,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亲子研学项目不仅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形式,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亲近自然的机会,受到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们也荣获了‘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称号。”陈江芹说。
在闵行长大的陈江芹,对这片土地有自己的爱和责任。从父亲手里接手时,合作社只有400多亩,2024年时,陈江芹已经将合作社扩充到了800亩。“对我们而言,绿色管理、销售已经很成熟了。”因此,陈江芹还收购了周边农户的大米,帮忙销售。“当然,和我们签订协议后,我们从年头到年尾,都会对他们的稻米品种、田间管理、绿色防控进行巡查,保证收购的大米品质,收购价也让农户满意。”这样的“托底”服务,让周边农户都乐于为陈江芹服务,最多时,可以收购周边1000亩的粮食面积,为销售有难度的农户解决了困难,也让原先依旧在“卖稻谷”的部分农户,能够拥有“卖大米”的收益。而合作社发展壮大后,她还为所在村村民提供了50余个劳动就业岗位,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这或许是新农人的属性,对农业不仅爱得深沉,肩头也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做农民,做农业,我很骄傲,很自豪,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从乡村走进城市,又从城市回归乡村,陈江芹一点没有后悔,全是激动和感恩,她的丈夫甚至加入了农业行业,不仅帮她运营,也在浦东新增了一家水果种植合作社。
正如陈江芹所言,被她赶上的好时代,这片养育她的乡村沃土,能让年轻人大有可为。
文:贺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