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科普的核心不在于领域本身,而是你想要传递的东西。”当聊起自己热爱并擅长的领域时,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何鑫侃侃而谈。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生态学博士与自然动物之间充满了羁绊,每每聊到动物时,他的眼神里总是闪烁着一种纯粹的热情,仿佛那些丛林、滩涂和远古巨兽从未远离。
采访当天,何鑫上午刚刚野外工作结束回到自博馆,下午又有一场馆内讲解在等着他带队,而这样紧凑的工作节奏是他的常态。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起点,却充满了不期而遇的转折和源自热爱的坚持。作为“第十六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推优选树新锐人物”,何鑫博士可以说是以专业为锄,以热忱为火,在繁华的水泥“森林”里,为开垦绿色的未来尽着一份力。
这位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的科研之路,始于一次“误入歧途”。“当时高考填志愿,我报的全是生物相关,我最喜欢的是地质学里的古生物方向。”何鑫回忆道,“当时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东师大的生物系,挺高兴的。结果通知书下来,‘服从分配’把我调到了计算机系。”这个结果让他哭笑不得,“因为计算机系分数更高,但我就是喜欢那些动物,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从小就着迷。”
大学第一年,在计算机系的机房度过,但他心里的“生物梦”从未熄灭。转专业在当时是件难事。“就像得去生物系‘混脸熟’,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有这么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他开玩笑地说。最终,凭着不放弃的劲头和一次难得地机会,他终于在大二转入了梦寐以求的生态学专业,开启了自己与动物的缘分之旅。
虽然同龄人都已开始了自己的新旅程,但他仍在实验室与图书馆之间追赶着少年时对恐龙与自然的痴迷。这份近乎执拗的热爱,最终将他引向更辽阔的天地——自然科普的星辰大海。这段“绕路”的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韧性,也让他更为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内心深处对动物研究的热爱。
而何鑫的科普之路,其实在他读书期间就已经初有成绩了。何鑫比较幸运,在读书期间正值新浪微博发展之时,“当时就是单纯地把自己觉得有趣的生物知识、野外见闻发上网。”他回忆道,“没想到慢慢吸引了一些同好,有了粉丝。”这给了他最初的动力。随后,出版社的朋友找上门来,约他写科研故事、科普文章。写着写着就发现,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多,杂志、专栏的邀约也跟着都来了。“当时,我做这件事时是非常开心的。”
何鑫的生态学之路并非书斋中的想象。聊起野外工作的惊险,记者在何鑫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却是“心惊肉跳”:那是在上海九段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一个冬天。为了研究随着渔船入侵生物褐家鼠,他和团队在接近零度的严寒中工作。
“九段沙是泥沙淤积形成的,有很多潮沟。那天我们布设老鼠夹样线,要跨过一条潮沟。”他描述着,“表面看着还行,一脚踩下去才知道坏了,淤泥瞬间没过膝盖,还在往下陷。”他穿着像捕鱼人一样的那种连体的下水裤,冰冷刺骨的江水迅速灌进来。“12月的江水,接近零度,那种冷是钻心的。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失温会死人,必须马上出去!”
于是,求生的本能爆发了。“当时我只能拼命横过身体,尽量增加接触面积,不让身体继续下陷,然后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往外‘拔’自己。”回忆起那一刻,他仿佛仍心有余悸,“感觉用尽了全身力气,爬上岸时,整个人都虚脱了,趴在没泥水的地方剧烈呕吐,冻得直哆嗦,缓了快两小时,才有力气走回船上换衣服。”
另一次是在九段沙的夏天,茂密的芦苇丛又给了他一次“疼痛”。芦苇长得比人高,为了开样线,他得在芦苇丛里“硬闯”。地上的芦苇茬子又硬又尖。他说:“有一次穿着胶靴(下水裤),一根芦苇茬子直接从脚底板扎穿了!当时就感觉脚心一凉,钻心地疼。”在满是泥水的地里,他只能咬牙坚持走完当天的任务。“回到船上脱了靴子一看,血水混着泥水,那个洞清晰可见。”但岛上没有医疗条件,只能先用酒精冲洗,简单包扎下。
“当时年轻,总觉得不能给老师添麻烦,能扛就扛过去了。”这是何鑫当时的第一反应,不能拖了团队做野外工作的“后腿”。而这些“惊心动魄”的一个个野外工作经历,就像生命中的印记一样,在如今坦然讲述这些经历的何鑫身上,反而多了一丝沉稳与淡然之气,不禁令人心生佩服。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的这些年,就像是自己的热爱与专长“有机”结合起来了一样,让何鑫的科普之路越走越“红火”。之前线上分享和科普作品的积累带来了线下的更多机会,学校、图书馆、科技馆的讲座邀请也都纷至沓来。
“给小朋友讲,要生动有趣,放很多漂亮的图片、视频,讲奇妙的故事;给成人讲,可以深入一些,探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科普节奏和核心诉求。“我讲野生动物、讲恐龙,展示它们的神奇和生态系统的精妙,但一定会讲到它们面临的威胁——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气候变化……”他顿了顿,“讲这个,不是要吓唬人,是希望能唤起一种‘换位思考’。让大家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意识到这份美好有多脆弱。只有真心喜欢了,才可能有行动,才可能有改变。归根到底,科普,就是埋下一颗颗种子。”
这份“埋种子”的工作,也意外地搭建起跨越国界的桥梁。当环球影业为《侏罗纪世界3》寻找中国科学顾问时,何鑫的名字被多方推荐,获得了与导演视频连线的机会。“聊了半小时,主要就是‘挑刺’。”他笑道,“告诉导演电影中哪些恐龙复原和古生物学研究有出入。从小看《侏罗纪公园》长大,能跟导演聊这个,还挺有意思的。”
“对于科普的这份坚持我一定会尽力而为,能做多久就做多久。”他最后说道。无论是每月严谨地提交野外观测数据,还是在博物馆策划引人入胜的展览,或是为孩子们准备一堂充满“惊叹号”的科普课,他都在践行着“埋下种子”的信念。他相信,今天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终将在未来生根发芽,汇成守护绿水青山的力量。这份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前延伸的、充满希望的远征。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