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长阳创谷打造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助力AI更上一层楼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7-02 11:13:13

“人工眼球”可以让盲人“看见”世界的色彩;瘫痪患者能用意识控制机械臂进行自主进食;低速无人驾驶机器人像“网约车”一样随叫随到;城市“智脑”能像人脑一样瞬时处理海量交通数据……

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片里的场景,其核心技术——类脑智能,如今正在杨浦这片创新沃土上加速孕育、聚集成势。

类脑智能

类脑智能属于下一代人工智能(AI)。相比传统意义上的AI,类脑智能采用神经形态计算,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让计算机软硬件实现信息高效处理,同时具有低功耗、高算力的特点,是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

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杨浦正积极布局类脑智能未来产业新赛道,出台了《杨浦区关于促进类脑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将重点打造“一平台、一联盟、一园区、一基金+基金矩阵、一生态”,并着力在长阳创谷打造“上海类脑智能产业聚集区”。

走进长阳创谷C楼

一个“智脑工场”类脑孵化器

正加速推进。

涵盖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

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

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类脑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类脑智能产业集聚区”

已初具规模。

“联盟”+“平台

贯通上下游产业链

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在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启动仪式中为嘉宾们“解码大脑”

产业集聚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关键在于形成贯通上下游的“聚合产业链”。今年4月,“脑智融合·共筑未来——全国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在杨浦举行,为类脑智能学术专家、技术厂商、场景方等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生态,为杨浦打造上海类脑智能产业园奠定了基础。

大会上,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发起成立,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杨浦正式启动。其中,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就是这条创新产业链的“聚合剂”。

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由中国信通院牵头,联合顶尖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将开展技术标准创新、产业政策研究、投融资促进、数据共享、测试验证、应用示范、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旨在加强类脑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应用落地,提升产业成熟度。在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类脑技术发展较快,亟需整合生态力量解决产业化应用难题,后续将依托联盟这一平台完善产学研链条,推动协同创新,接轨国际科技前沿。

手把手的技术创新、概念验证,肩并肩的项目孵化,心连心的产业投资、场景建设……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将加速推动类脑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系统性促进产业落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类脑智能产业集群。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技术成果落地,园区特别打造两大服务平台,其中,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将构建集人才、技术、数据、产品及行业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生态圈。

类脑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将联合产业生态方,打通类脑智能由科研向产业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核心链路。平台将采用“基础设施-数据服务-应用服务”三层架构,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医疗终端、具身智能等应用场景,提供软硬件适配、开源开放数据、应用测试评估等共性研发支撑服务,开展相关标准研究,支撑打造行业场景类脑解决方案。通过完善“平台、标准、数据”三大发展要素,构建类脑智能的创新生态平台,支撑上海形成类脑智能创新创业的培育土壤。

“智脑工场”,

让企业“低成本”孵化梦想

“智脑工场”坐拥园区黄金区位,是科创企业的汇聚中心,更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创新生态圈。可容纳120人的多功能厅随时能进行一场“头脑风暴”;专业的数据实验室为算法演进提供坚实底座;开放的平台空间激发团队的协同灵感;精心规划的孵化区与代表企业区,将遴选条件相对成熟、拟产业化运营的项目,为其提供快速成长的温床。

智脑工场的定位是为类脑智能创新创业企业打造“低成本”孵化空间。在这里,创业者无须为琐事分心,所有空间均可实现“拎包入驻”,配套的各大小规格会议室、路演厅、机房和共享办公设施,可满足企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全周期办公和研发需求。

目前,这一前沿孵化基地的硬件设施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预计今年三季度启用

上海正全链条布局类脑智能产业新赛道,推动类脑智能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从单一产业园到“文化+科创”双核驱动的科创生活圈,杨浦正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拼图。随着类脑智能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建设,这颗正在加速成型的“未来脑核”,其能量也将辐射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字 | 陈露

编辑 | 陈露

资料 |长阳创谷

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