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迎来施行6周年。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本市已逐步形成“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政策法规制度总体成型,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程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据介绍,2025年1-5月,全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690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4吨,对比《条例》实施前(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别增长1.96倍、13.60倍、湿垃圾分出量增加59%,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
2025年,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美丽上海建设、人民城市要求,上海全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资源化、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惠民化取得明显成效。
在资源化方面,全市已建成焚烧设施15座,设计处理能力2.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1座,设计处理能力89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1.1万吨/日,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9万吨/日。飞灰、残渣等深度资源化取得突破,15个项目首创应用焚烧飞灰“中温回炉”技术,为2026年实现固废“近零”填埋打下扎实基础。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处于全国前列。
在绿色化方面,全市1.5万个服务点、198个中转站、14个集散场统一沪尚回收标识标牌,建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48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今年还将建成160余个惠民服务点。
在精细化方面,到2025年底,全市将完成居住区2.1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精品提升、55个公共场所精细化分类示范样板。
在智能化方面,本市对全程分类各环节智慧赋能,推进街镇“一网统管”生活垃圾分类场景应用。
在惠民化方面,本市将规范单位垃圾收费制度,优化计量方式,增强定制选择,实施线上缴费等便民措施,合理运用收费减免政策,鼓励商铺垃圾分类,服务营商环境,深化垃圾分类与“多格合一”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倡导“一小区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