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遇上社区治理的“急难愁盼”,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暑期,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以长白新村街道等为试点,创新推出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专业社工负责搭起社区需求的“骨架”,大学生们则用青春与才智汇成志愿服务,为其注入鲜活的“血肉”,共同探索“社工+志愿”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杨浦样本”。
01
一种新身份:从“志愿者”到“社群官”
“这个插排不能同时插这么多大功率电器,容易过载发热”“碰到电器火灾,千万不能直接用水泼,要先切断电源!”……近日,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的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科普课正在进行。
讲台上的“科普官”,是来自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年轻学子。他们将复杂的用电原理、消防知识、蚊患防控和科学护眼技巧,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台下听讲的居民们不时点头、提问,气氛热烈。
这正是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长白新村街道“安全护航·暑你同行”亲子安全营项目。而这背后,是一套旨在激活社区“神经末梢”的全新运作逻辑。
长白新村街道社工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以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像是‘点对点’的输送,今天来教手机,明天来做科普,活动很精彩,但如何沉淀下来,如何让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参与者’,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破题的核心抓手,就是赋予大学生一个新身份——公益“社群官”。这个“官”并非行政职务,而是一个功能性、催化性的角色。
杨浦区大学生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张磊解释道,大学生公益“社群官”可以是兴趣小组的发起人,他们利用专业特长,在社区发起智能应用、健康养生、摄影读书等兴趣社群;也可以深入社区后,针对性地成立爱心助老、邻里互助等居民志愿服务队;还可以融入社区现有的社群,担任培训师、活动策划、领读者等,为社群注入新活力。
“我们希望大学生不只是来‘完成一次任务’,而是成为社区的‘合伙人’,用他们的创意和活力,去孵化和培育属于居民自己的组织。”张磊说。
02
一次新融合:专业社工“搭台”,大学生“服务”
新身份的背后,是“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这一核心机制在提供支撑。如何让两股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而不是“两张皮”?
长白新村街道作为杨浦区唯一的全市首批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在“志愿杨浦”赋能工作室指导下,制定了《长白新村街道大学生公益“社群官”支持计划参与指引》,给出了破题路径。
“这次合作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专业社工力量的深度介入。”张磊对此解释得非常透彻,“过去我们搞活动,可能更多是凭经验。现在,专业社工的加入,让我们的服务变得更精准、更具黏性。”
他将两者的关系比作“搭台”与“服务”。
专业社工负责“搭台”。他们更懂社区,更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社工们还会指导如何组建兴趣小组、如何设计互动环节,确保项目能顺利落地、有效运转。
大学生志愿者则负责“服务”。当社区的需求“靶心”被精准定位后,拥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就能大显身手。“专业社工把整个框架搭好,内容就由大学生来填充。”张磊介绍道。
这样的案例已在杨浦多点开花:复旦大学计算机创新学院的学生,曾利用专业知识,在社区活动中为居民修好了十几台电脑;上海体育大学的学生,走进社区手把手地教老人们规范“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解决了大家“想学又学不标准”的困扰。
在长白新村,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带来的用电、消防、防蚊、护眼等科普知识,正是对居民夏日安全需求的精准回应。这种“需求发现—项目设计—专业赋能”的闭环,让志愿服务不再是“漫天撒花”,而是“精准滴灌”。
03
一个新生态:从“组织活动”到“培育组织”
一场活动的热闹过后,能为社区留下什么?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们追求的,是从“组织活动”走向“培育组织”,在社区内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新生态。
在《参与指引》中,“引导居民自治”和“坚持持续倡导”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大学生“社群官”的任务,是在服务中发掘社区能人,鼓励他们成立自己的“班委会”,制定自治规约。
例如,在智能手机培训中,可以引导学员成立“老友学习俱乐部”;在康复训练服务后,可以鼓励积极分子组建“老伙伴关爱服务队”。大学生们从主导者,逐渐变为陪伴者和支持者,最终实现“组织裂变”效应,让社区的活力能自我生长、自我延续。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张磊说,“大学生是催化剂,他们带来新的知识、新的理念,点燃居民参与的热情。当一个个由居民自己发起、自我管理的社群活跃起来时,社区的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杨浦区,这场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为内核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伴随着夏日的热浪,激荡出蓬勃的生机。这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杨浦样本”正在为如何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等命题,书写一份充满青春气息的答卷。
文字丨沈莹
图片丨沈莹
编辑丨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