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脑机接口,正在上海长出一片“生态林”| 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7-02 08:38:18

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正像一块温热的培养皿,孕育着中国下一代未来产业生态:楼上是科研人员捕捉脑电波信号的“微弱波动”,楼下是工程师调校外骨骼的“精准动作”,中间是医生在病房里观察患者抬手举杯时的“微笑”。

近日,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在上海启动建设,选址闵行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载体空间年内将建成投用。在这里,检验检测的标准起草者、技术验证的创业团队、融资支持的基金管理人,以及守护安全和质量的监管者,将在一栋楼里碰头说话、共享午餐和数据,让“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真正发生,让“创新神经网”真正成形。

1

让卒中患者举起水杯的脑电帽

在上海念通智能的实验室里,脑电波被安静地捕捉、放大、转化,最终变成患者抬手举杯、转动门把手的动作。“对很多卒中患者来说,能够再一次独立完成这些动作,意味着生活的边界被重新打开。”念通智能技术总监刘朝旭说。

这家孵化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公司,自2020年起就盯住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AI算法”这一技术路径。团队研发的可穿戴脑电帽内部布满了十几个脑电传感器,可以捕捉脑卒中患者“想要动”的念头,通过算法识别运动意图后,指挥外骨骼帮助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

不同于传统康复师“被动活动手脚”的康复方式,念通智能团队强调“主动训练”对神经功能重塑的价值。“我们目前已在全国5家中心完成120多例临床研究,患者经过14天疗程后,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刘朝旭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尚未有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脑机接口康复产品,我们报送了注册申请,并且是国内唯一开展该领域三类器械临床试验的团队。”

在刘朝旭看来,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不仅仅是一个注册地址,而是一个可以“即时交付”的场景集聚区。刘朝旭说,未来的脑机接口不止用于卒中康复,帕金森、癫痫等脑疾病,都可能是这一技术的下一个落地场景。念通智能希望继续在上海“边做边测”,用更长周期的临床观察数据,推动产品的快速优化与真实可用。

2

产业生态拼图正在对齐

在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检验检测的标准起草者、技术验证的创业团队、资金支持的投资人和质量监管者……看似零散的岗位,正在形成真正贯通“科研、验证、临床、量产、上市”的协作闭环。

“我们希望把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工程团队、检测认证、投资放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让他们更近、更快地解决问题。”市科委脑机接口项目经理王卓曜介绍,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并非简单追求数量,更在意能否形成“科研创新和实际落地彼此推动”的真实场景,吸引更多创业者和技术型企业把研发和产品验证都放在这里完成。

据悉,上海发展脑机接口未来产业临床基础雄厚、创新企业云集、产业链条完备,具备显著先发优势。上海市将加强央地合作、跨部门协调、市区联动,坚持项目经理团队主导、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未来产业基金赋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支撑“四位一体”培育机制,进一步推进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

作为监管和标准体系搭建者,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院长郁红漪介绍,该院已牵头完成脑机接口相关术语标准和闭环神经刺激器测试方法标准的报批工作,为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正式检测”的全链条服务。她提到,“脑机接口产品往往涉及微米级电极和极微弱信号的捕捉,这些都需要新方法、新工具的检测验证,才能保证上市后在患者身上的安全和有效。”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凡杰指出,脑机接口作为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交互的重要技术,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他表示,资金不仅是支持企业研发的工具,更是推动企业与医院、检测机构联动的重要黏合剂,让“从标准到验证、从融资到落地”不再是拉锯战,而是同频协作。

产业生态的拼图正在被一块块填满:从研发灵敏精准的脑电帽,到检验检测流程和标准体系的提前接入,再到临床场景下的实时验证和优化,脑机接口的创新闭环在这里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成型,为中国下一代未来产业筑起一片可持续生长的“生态林”。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