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来,不少家长感慨:经常“看不惯”自家孩子身上暴露的各种问题,该如何调整才能做到“相看两不厌”?在此,小编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陆璐心理治疗师、张劲松主任医师教大家重塑亲子关系!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经常无意识地将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潜在的情感模式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在严格家庭长大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表现出“偷懒”行为感到不耐烦,甚至认为其过于“软弱”或“依赖”。这背后隐藏着父母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缺乏宽容和支持的深刻感受,可能在无形中转化为对孩子的过度压抑。
父母的个人经历同样会影响育儿方式。许多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挫折、伤痛,甚至还有未曾被妥善处理的情感创伤,他们可能不自觉地将情感创伤投射到孩子身上。
比如某些父母自己未能获得足够的肯定和认同,可能会对孩子过度期待,有时会转化为过度要求,甚至在其未能达到预期时,产生失望或批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孩子的苛求,其实是对自己过去未曾实现的梦想或期望的一种替代性寄托。
父母若能理解自己过去的情感经历和成长中的困境,那么在面对孩子时,就能更加理性与宽容。
父母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自己的内心,了解过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自己,才能更好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情感需求。其间,父母不仅是在理解孩子,实际上也是在理解自己。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可以试着回顾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长经历,思考自己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又因何种原因感到不满或不安。这种自我觉察有助于父母发现自己无意识中的教育偏差,并加以调整。
接纳并疗愈情感创伤在育儿过程中,很多父母表现出潜在的未治愈创伤。通过心理治疗或自我反思,能够学习如何疗愈自己的情感创伤,避免将未愈的“伤口”传递给孩子。
亲子之间应积极沟通,以便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有效沟通,父母可避免过度解读孩子的行为,并为其提供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亲子关系并非简单的“养育”与“被养育”,而是一种相互理解与共鸣的过程。这种双向理解,能让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助于父母自身的情感修复与自我成长。
封面及配图来源:摄图网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