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学期刚刚结束,上海各校园逐渐归于平静。不过,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简称“上大云中”)迎来了一群“逆行少年”——他们背着帐篷住进了学校!他们是谁?又是来做什么的?
6月28日—29日,由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上大云中共同主办的2025CodeX零时演算人工智能跨学科挑战赛举行。来自上大云中、上海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学校、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小学的24名学生结成6支参赛队,在两天一夜的限时挑战中,展现智慧、比拼创意。
据介绍,本次比赛以“水下生物保护”这一重要全球议题为主题,各参赛队需要在这一宏观主题框架下,找到想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并在最终路演中展现探究成果。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以AI技术为工具,探索解决海洋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真实世界问题,在实践中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推动科技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
“深蓝利剑”小队设计了一艘能够识别并回收海洋垃圾的船,并借助建模软件和3D打印技术制作了海洋垃圾回收船模型。队员朱涵瑞就读于上大云中七年级,她告诉第一教育,几位队友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海豚吞食塑料垃圾后死亡的事件,深受触动,于是将海洋塑料污染作为比赛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支“跨校”参赛队,另一位队员姚哲悦来自交大附中附属嘉定洪德中学,他与儿时的小伙伴携手应战、发挥各自所长,有的擅长绘画设计、有的懂编程、有的会建模、有的擅长表达……在校园里“安营扎寨”的新鲜体验更是让他印象深刻:“我们收获了更深厚的友谊和一起学知识的快乐!”
AI是本次比赛的一个关键词。有的学生将AI作为检索信息的“利器”,有的学生则将AI作为展现创意的平台。“海熵归零”小队围绕减少海洋污染,搭建了一款科普智能体,让使用者在与AI的对话中,提升环保意识。他们还设计了一款海洋塑料回收模拟器小游戏,并在路演中现场演示。
跨学科则是此次比赛的另一个关键词。第一教育在现场注意到,为将创意物化为可见可触的成果,各参赛队普遍采用了编程、建模、3D打印等技术,展现出良好的科创素养。“深海方舟”小队关注过度捕捞问题,打造了一个智能捕鱼监控器;“海底小纵队”关心珊瑚白化问题,设计了一个白化珊瑚检测上传一体机;“Spring净水”小队同样聚焦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提出开发一款水下垃圾打捞设备……
在最终路演中,评委围绕项目价值与意义、作品创新性、功能设计完整性及完成度等维度进行评分。来自上大云中的“前方有鱼请减‘塑’”小队脱颖而出、摘得冠军。他们基于鲸鱼外形,设计了一款仿生机器人,能够清除海洋垃圾,同时减少对海洋生物的惊扰。队长赵紫轩表示,很惊喜能获得冠军,评委老师的点评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优化思路,期待在明年的比赛中能有更好的表现。队员黄俊睿则表示,非常享受与其他选手互相学习的过程:“我虽然学过电脑编程,但挑战硬件编程还是第一次,比赛中,我需要不断请教其他队伍的小伙伴,这让我收获很多。”
上大云中科技总辅导员夏阳刘和参赛学生一起在校园里度过了两天一夜。他告诉第一教育,学生在比赛中展现的自驱力让他印象深刻:“有的学生可能平时学习不是最拔尖,但他们在比赛中展现了超强的投入热情和自主性;有的学生非常自律,清晨五点半就从帐篷里爬出来,顾不上洗漱,就投入到作品优化中……”
上大云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陈肖前表示,希望本次活动能点燃学生心中探索与创造的火焰,勇敢地把自己的智慧与真实世界链接,打破课堂的围墙,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动起来。
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处长李志芳也对学生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业,也关注人类的发展,展现出很强的使命感和力量感。希望各位学生继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拓展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这次比赛为契机,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