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闵行这个遗址发掘改写了上海考古史,影响长三角历史走向!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01 21:57:45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第一章 历史钩沉——马桥文化的发现》(节选)。

马桥遗址是新中国上海地区考古事业的摇篮,马桥遗址的发掘是上海第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它奠定了上海地区考古工作的基础。因马桥遗址发现而命名的马桥文化,经过不断研究,确认为相当于夏商时期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分布不限于上海地区,更广泛地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甚至达到宁绍平原地区。相关遗存的考古发现,是研究马桥文化的重要资料。

上海考古的新起点

如果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上海地区的考古工作的孕育、萌芽阶段,而以马桥遗址发掘为标志,上海考古事业才真正踏上了科学的发展道路。

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它大约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和确认,延长了人类过去历史的时间尺度,也为达尔文进化论和神创论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而丹麦国家古物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技术发展的框架,把馆藏文物分为石器、铜器、铁器三期,为通过实物研究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考古学诞生拓展了人类对于过去历史的认识,它被公认为是近代学术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二十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学和思潮涌入中国,考古学也被引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古史辨代表人物顾颉刚曾经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概念,表达了对于文献中的中国古代历史的质疑,同时他也指出考古学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指出:“我知道要建设真正的古史,只有从实物上着手的一条路是大路。……三皇五帝的系统,当然是推翻了。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现在才刚刚开头。”胡适也表达过对于考古学发展的期待:“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

早期中国考古学工作地点集中于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的发掘一般被视为中国考古诞生的标志。1927年,发现著名的“北京猿人”的头盖骨碎片,奠定了中国猿人在科学上的地位。1928年新成立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考古研究机构——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其主要工作集中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在中国考古学萌芽的前十年中,南方地区几乎不在学者们的视野之内。

正是受到了中原和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鼓舞,活动于南京、上海一带的卫聚贤,聚集了一批考古学爱好者,从田野调查开始,尝试使用考古材料复原江南地区的上古历史。1935年,卫聚贤及张凤、蒋大沂、金祖同等人在距上海金山戚家墩附近的海滩上通过调查发现了大量的陶片,由此确认了上海地区第一个古代文化遗址——戚家墩遗址。有的学者把这次调查视为上海地区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从学术史的角度而言,戚家墩遗址的田野调查由业余考古爱好者们参与,尚属于自发式的考察行为,文化遗物以采集为主居多,这项工作尚与科学的考古发掘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戚家墩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上海古代历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材料(图1—1)。

图1—1《金山卫访古记纲要》,上海第一本考古调查报告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季,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许奕然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