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育一方珍品,一片匠心铸就金字招牌。从崇明大米的清甜软糯,到南汇水蜜桃的馥郁多汁;从松江大米的地标认证,到马陆葡萄的科技赋能……在大都市的广袤田地里,上海农业品牌正用“绿色”与“安全”的双重基因重塑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底色。即日起,我们推出“绿色品牌故事”系列,看上海在都市与田园的共生中,书写农业品牌的时代答卷。
青浦农产品“一粒米、一枚果、一棵菜、一条鱼、一朵花”五大特色农业中的“一棵菜”,承载着沪上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烟火气息。作为上海重要的“菜篮子”,青浦在保障蔬菜稳产保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重固生菜”无疑是这一领域中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重固生菜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以其翠绿的色泽、脆嫩的口感以及甘甜微苦的清香闻名遐迩。2024年,重固生菜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评审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绿色认证率达到100%,成为重固镇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其中,上海春昌蔬果专业合作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年,春昌合作社理事长、创始人陈春昌承包下150亩土地,创立该合作社,从种植管理制度的搭建,到合作社成立流程的指导,再到农业保险购买等环节,重固镇农服中心为其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技术支持。在专业力量的助力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上海春昌蔬果专业合作社已拥有4个总面积达918亩的蔬菜基地,年产出蔬菜超1万吨,配备4座蔬菜加工车间,年配送蔬菜量高达2万余吨,成为上海市青浦区绿叶菜保供的核心基地之一。
生态农场的“种植经”
多年来,春昌合作社始终秉持“生态种植、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理念,深耕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科学种植、资源循环利用、节水减排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不仅为市民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更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耕地保护与科学种植方面的双赢?合作社将种地与养地相结合,采用轮茬轮作、增施有机肥、土壤深翻、高温闷棚、喷淋洗盐、蚯蚓养殖、玉米秸秆还田等技术改良土壤,每年通过深翻、闷棚等措施对土壤至少进行一次消毒,有效修复和保育土壤,保障菜田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国第二批“生态农场”之一,合作社全力推动生态绿色农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双减”工作,全面应用“绿色防控+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开展蔬菜病虫害防治,并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还通过建设农田尾水处理系统,打造“绿色生产”与“垃圾闭环”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利用废弃物处理设备和微秸宝堆肥发酵技术,合作社年处理菜叶秸秆1500吨,制成500吨有机肥供内部使用;作为镇级农资废弃物回收站点,积极回收农药包装瓶袋、地膜、黄板等农资投入品,还收集处理周边企业的废弃菌包、果树枝条,有效减轻了农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此外,合作社还是上海市节水型标杆农业示范区之一。通过选种抗旱保产能力强的蔬菜品种降低农田耗水量,园区统一供水减少运输过程水分损耗,并利用水泥沟渠进行农田灌溉、雨水与尾水收集。农田尾水处理系统配有沉淀池和氧化塘,经过滤、沉淀、水生绿植吸收和人工湿地净化等处理后,实现了基地内部灌溉水循环利用,减少了农业尾水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春昌合作社高度重视生菜种源研发能力的提升,承担了市农业农村委和青浦区生菜相关科研项目。2021年,合作社挂牌成为基因中心优异生菜资源示范基地,承担生菜团队的新优品种筛选与示范工作。
经过多年筛选和培育,合作社选定以冬季生长稳定、周期短、产量高而著称的“缤纷7号”和抗病虫性能优异、耐抽薹、晚包心的“沪芊”这两个品种作为合作社的主栽品种。“目前基地大规模种植这两个品种,产量稳定在每亩2500公斤。”合作社副理事长赵世豪介绍道。
土地承包制的“模式经”
在农业生产领域,提及土地承包给小农户种植的模式,往往会因租而不种、管理混乱、用地无序而引发争议。春昌合作社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创新,为承包制赋予了全新内涵。不同于以往松散的承包模式,春昌以“统一规划、协同管理”为核心,构建起品种、技术、销售三位一体的运营体系。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专业化技术指导与集约化销售渠道,既保留了小农户经营的灵活性,又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益,让土地承包制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陈春昌介绍,合作社将土地租赁给农户,并鼓励农户自愿入股,让他们真正成为春昌发展的参与者。这一模式充分激发了农户的内生动力,从打工者到股东,角色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的责任心与工作热情。如今,合作社拥有近百户种植户,除自种区域外,其余土地均由农户承包种植。
为何要坚持“一企一品”?多年实践表明,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种植,能够持续稳定地向市场供应足量农产品,精准满足大平台、企事业单位的采购需求,从而在销售市场中占据话语权。赵世豪解释道:“一些单位对单一品种采购需求量巨大,若基地种植品种繁杂,单一品种供应量难以保障,无法持续供货将导致客户迅速流失,在议价环节也会陷入被动。”
2023年,合作社成功创建为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单一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为农业机械化铺平了道路,使其推进更加顺畅、高效。”这一成果印证了“一企一品”策略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为确保“一企一品”策略落地,合作社以生菜种植为主,仅在夏季生菜生长困难时轮茬种植鸡毛菜。合作社通过提供品种推介、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发放农药化肥、绿色防控物资等生产资料,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全方位为农户保驾护航。同时,生菜产量高、单价优,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绿叶菜,农户从中尝到甜头后,种植积极性持续高涨。
机器换人的“高效经”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之一,春昌合作社已实现施肥、土壤翻耕、起垄、播种、移栽、水肥一体化、植保、采收、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全覆盖。
春昌合作社推行的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模式,为机械化操作与集约化育苗搭建了坚实平台。“同一个种植品类,翻耕起垄的高度、宽度是一致的,播种、移栽的设备也是同一类,避免了因为品种太杂而需要采购不同种类机械设备的不便。”赵世豪表示,目前除了采收环节还在与设计生产机构调试,其他环节基本已实现机械化。
为农户提供免费的机械化服务,是合作社生产管理的又一大突破。合作社投资采购各种农机设备,还免费为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这种又出力又出钱的做法何以持续?“我们把国家对‘机器换人’项目的补贴完全惠利到农户,免费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也推广了机械化种植的好处,现在农户也非常欢迎农机工作来降低劳动强度。”
近年来,除了新建的连栋大棚实施机械化操作,合作社还花大力气对部分大棚进行宜机化改造,目前,合作社机械化率已突破60%,有效缓解了农业用工短缺的难题,大幅减少劳动力投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同时,合作社还敏锐地捕捉到蔬菜种苗的关键价值。自2021年起,合作社采用集约化育苗模式自主培育种苗,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还显著提升了种苗成活率,缩短蔬菜生长周期,为产能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凭借科学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春昌合作社构建起稳定高效的产销对接链条,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无缝衔接。目前,合作社产品主要销往永辉、大润发、钱大妈等连锁超市,年供应蔬菜2万余吨,年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周边提供320多个涵盖蔬菜种植、产品包装、运输等岗位,帮助40多名残障人士实现劳动创收,此外还带动周边600余名农户,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农产品销售难题。
此外,合作社于2018年成立田间课堂与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与高校教师、农科院专家、农技推广专家等合作,打造专业授课团队。课堂不仅针对生产与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还鼓励学员与专家深入交流,切实提升学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致富能力,助力学员掌握因地制宜创业的本领。近三年来,该基地已培育178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上海市农民高素质教育事业贡献了积极力量。
文:许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