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天平 > 文章详情

数字法院建设的“三个驱动”和“一个落脚点”丨对话上海数字法院“体验官”

转自:浦江天平 2025-07-01 10:27:26

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两年多来

使用体验如何?

数字改革取得了哪些实效?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

第七次数字法院推进会

( 点击回顾详情)

审判一线、社会各界代表

在会上分享了“用户体验”。

对话上海数字法院“体验官”

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

上海市政协委员、

上海市数据局数据要素发展处处长

刘迎风的讲述

问: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上海建设,作为政协委员,也是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你对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有什么感想与体会?

刘迎风:我对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的体会,可以总结为“三个驱动”“一个落脚点”

首先,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数字法院建设的底层逻辑是“业务驱动”,通过对业务规则的提炼,实现数字模型的建立,再推动业务流程的再造。业务工作和数据工作紧密协同、互相促进,这契合了新一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数字法院建设与传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本质差异。

我认为,在“业务驱动”的理念下,上海法院通过数字模型的建设、全流程网上办案的工作实践,切实提升了办案效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其次,数字法院建设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驱动”的本质特征。对内,上海法院通过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实现了法院内部数据的流通和应用。对外,上海法院面向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公共数据的共享工作,依托跨部门的数据互通,提升监管成效。

此前,医保局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数字场景应用案例。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上海法院与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合作研发应用场景,全力打通数据壁垒,从而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另外,面向社会各界的数据共享还有助于推动公共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加强公共数据的开放和授权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而数字法院建设为后续进一步推动法院数据面向社会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它有两方面的潜在应用成效:一方面是实现社会数据为法院所用,比如依托区块链技术中心,有利于后续法院办案的取证和存证,更好地提升取证存证的效率。另一方面,推动法院数据向社会开放,比如通过与公共信用信息的协同开放,实现司法裁判数据从事后评价,转为对社会治理的事前预防,甚至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让监管进一步走在风险前。

最后,数字法院建设特别注重“人工智能驱动”。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感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是市级部门里,人工智能应用起步最早、成效最好的部门之一。在数字法院建设过程中,上海法院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工具作用,建立一批智能辅助模型,推动实现为简单案件增效、为复杂案件提质,提升人民法院工作实效。

刚刚还讲到“一个落脚点”,是指数字法院建设的“落脚点”,最终都落到了便民服务上,这一点我感觉特别好。“数助便民”板块的建立,聚集了网上立案、线上缴费、多元解纷、电子送达等50余项便民服务,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

高院供稿部门丨办公室、审判管理办公室

文字:刘迎风

摄影:钱成、陈洁

责任编辑:姜叶萌、曲宇迪、李慧馨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