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第五轮战罢,第六轮本周末就将来袭。7月5日晚,扬州将与无锡迎来首场对决。因为扬州有“二分明月”,无锡有“二泉映月”,所以扬锡对决又被江苏人称为“二月德比”。有德比,就必有一争。这回令两地网友唇枪舌剑是扬州民间流传的一个传说——扬州大明寺山墙上“天下第五泉”这几个字,是从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借来的。果真有此事吗?
扬州大明寺山墙“天下第五泉”石刻。 张晨 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扬州大明寺外山墙上看到,这处很醒目的“天下第五泉”红字石刻,题书落款为王澍。扬州蜀冈泉“天下第五泉”的说法来源于唐代状元张又新所著的《煎茶水记》,其中提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欧阳修为这口泉不仅修了“美泉亭”,还写了《大明寺泉水记》,在其中点赞:“此水为水之美者也”。此外,苏东坡、秦观、乾隆皇帝都曾专门来品尝,并留下了赞美诗词。
而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二泉”的名号,来源于“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在唐宋元明清一度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水中奢侈品,而且还被十分讲究的宋徽宗定为贡品,为皇家煮茶专用。
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石刻有两处,一处位于二泉亭亭壁上方,是元朝书法家赵孟頫书写。另一处则位于漪澜堂之北与华孝子祠的隔墙上,“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落款处,显示是清朝雍正六年王澍的墨宝。而且,旁边的题跋写道:“赵文敏(即赵孟頫)旧有此额,毁废久矣。余为重书,付听松庵僧石泉、松泉收掌,他日遇有力者刻置泉上,此书即与王孟端《竹炉图》永镇山门可也。”这可以证明,王澍题书“天下第二泉”此事不虚。
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石刻。 张晨 摄
既然扬州和无锡这两块石刻落款都是王澍,那么,两块石刻之间的联系是否真如扬州的传说所说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就这件事查阅了历史文献,没想到在清代人李斗写的《扬州画舫录》里,真发现了一段记载:“先是,雍正辛亥间,王虚舟为马秋玉书‘天下第五泉’五字……故是地‘天下第五泉’石刻之字与惠山同。”
翻成白话就是:清雍正年间,位于扬州蜀冈的“天下第五泉”已湮没无闻。当时扬州盐商马曰琯,欲借五泉之名冠名其小玲珑山馆廊下的旧泉,于是向当时的大书法家王澎求得了‘天下第五泉’的题书,但是后来被刘景山要去收藏,一直没有面世。至乾隆年间,扬州盐商汪应庚在平山堂西侧建园时,意外发现了第五泉的旧址。为了重振第五泉之名,他派人向王澎求“天下第五泉”的题书。但当时王澍痔疮发作,没法动笔,就让来人前往无锡惠山泉拓下其所书的‘天下第二泉’的石刻,并将“二”字巧妙地改成“五”字,带回了扬州。所以,扬州大明寺外的“天下第五泉”石刻字迹,和惠山“天下第二泉”确属同源一家。
欧阳修为蜀冈泉修建的美泉亭。 张晨 摄
据此,扬州“天下第五泉”向无锡“天下第二泉”借笔划属实,正好证明扬州和无锡两座古城之间,一直是文脉相通。
其实,从文人墨客的诗句里也能看出,无论是“五泉”还是“二泉”,皆为人们所爱。比如苏轼就写过“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也写过“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还有乾隆皇帝,既在平山堂下取水品茗“有冽蜀岗上,春来玉乳香”,也在惠山泉取水煮茶“竹炉就近烹,空诸大根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