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厚重的民俗风情。如何在保护乡村田园肌理、守住乡村根脉的同时,盘活资源,拓宽农业农村发展的路子?近年来,石湖荡镇以“文体商旅农展” 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乡村从 “单一农业生产” 向 “多元业态融合” 转型,走出了一条颇有辨识度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获评“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松江区分会场”等荣誉。“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乡亲们拍手叫好的声音越来越响。
01
激活乡村记忆与历史文脉
石湖荡镇地处松江区西南部,斜塘江、圆泄泾两水在此交汇,经横潦泾蜿蜒东去,三江交汇处的三角形地带被称为“浦江之首”,松江二十四景之一的“浦江烟渚”指的便是这里,与“上海之根”“沪上之巅”并称为松江区的三大名片。昔日的镇子,农田阡陌纵横,典型的江南村落散布其间,也不乏经岁月打磨的清代民居、百年古塔,别有一番风情。
越是厚重古老的风景,越需要有人守护。当年富力强的年轻人选择“到城里去闯荡”,徒留老人在村头闲聊企盼,乡村没能挡住人口外流的时代浪潮,饱经风霜的老宅在这大浪的拍打下逐渐失了神采,传统农耕文化也面临断层的困境。
如何找回逐渐消失的乡村记忆、唤醒沉睡的历史,并且使之焕发活力?石湖荡镇秉持“保护为先、活化利用”的理念,在东夏村打响了乡村焕新的“第一炮”,通过平移归并撤并8个自然村,保留沈家浜、夏字圩2个自然村落。宅基地减量13.81公顷的同时,镇里还邀请规划专家与文化学者深入调研,对浦江之首1800亩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打造“浦江之首1800亩·乡旅融合社区”。改造后的房屋不但保留了老农宅的特色风貌,还引入了现代建筑技术,大大提升了居住安全性,使得老建筑既能承载历史记忆,又能满足当代居住功能需求。
02
构建多元融合的产业生态
小楼美、道路新,健身设施排排站,村民笑颜展。新农村不光面子新,里子也新。“文体商旅农展”融合发展的潮涌之下,石湖荡镇以“农业+”为切入点,以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为突破口,对东夏村进行整村开发和运营,打造“荡里·有米”产业社区。截至目前,已有19家业态入驻。下半年,非遗展示互动、九墨六昫西餐、农事研学中心、浦江之首美术馆、萌宠中心、鹿角蕨培育中心、陶艺馆、有米马房等8家的新业态也将亮相。
如今,在“荡里·有米”社区,田间地头常见的农作物走起了品牌化路线。农家灶头菜饭、有米汽水名声在外,露天烧烤也人气爆棚。除了吃吃喝喝,还推出了有机蔬菜采摘、乡野垂钓等乡趣项目,每到周末、节假日,进村的游客络绎不绝。九墨、有米餐厅、昭通印象馆、欢喜小院等人气较高各具特色的新业态相继落地,其中欢喜小院凭借独特的环境氛围荣登大众点评咖啡好评榜。过去默默无闻的东夏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回村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打造线下IP的同时,“荡里·有米”社区也引入物流与电商平台,以线上直播与线下体验馆同步销售的模式推介本土特色农产品。产自石湖荡镇的大米成为畅销长三角地区的网红农产品,年销售额较转型前有了大幅增长。未来,该镇还将依托浦江之首占地约1800亩的生态社区,开发农产品采摘、点心制作、乡村主题研学等新业态,形成“种植+加工+体验”的完整产业链。
03
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面貌新、业态新,乡村活力如何持续释放?石湖荡镇以特色活动与精细化服务,打造“节庆引流+常态留客”运营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生态。今年以来,全镇累计接待游客43万人次,同比增长120.5%;旅游综合营收近800万元,同比增幅达109%。
如今的石湖荡,春赏景、夏研学、秋丰收、冬祈福,一年四季有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冬季祈福祈愿行、浦江旗袍雅韵展示、骑行徒步拓展、青少年艺术创想季、泖岛麦收主题摄影大赛、千米长廊寻古韵浦江趣享嘉年华活动等17余场活动。镇政府还联合文旅企业,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创新推出“浦江之首•荡里惠享村游护照”项目,该项目将镇内景区、农事体验园、文化研学基地、特色商户等资源纳入其中,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学”一站式服务,并推出消费折扣等惠民政策,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配套服务也明显提升,浦江之首临时停车场新增车位200余个,主题民宿业态的引进满足个性化住宿需求,菌菇火锅、昭通小肉串等特色餐饮,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
定制化旅游项目不单立足本地资源,也面向不同人群做精做细,提升服务品质。比如:针对亲子家庭,开发“乡村研学营”,设置农耕课程、自然观察、手作体验等系列活动;与中小学合作,打造课外实践基地;针对年轻群体,推出“田园露营地”,配备星空帐篷、露天影院、户外烧烤区;面向老年游客,计划推出“慢生活康养旅居”产品,提供短居民宿、养生食疗、戏曲欣赏等服务。
村庄变旅游胜地,老村民也有了新身份。眼下,石湖荡镇正着手建立“村民参与”的运营机制,通过挖掘有专长的村民,开展相关培训,帮助村民加入导游、民宿管家、手作老师队伍。如此,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有米社区”内已经小有知名度的阿婆塌饼、土灶菜饭在提高乡村游辨识度的同时,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增收。
■记者:王梅 胡健尧 王岩生 邢亿梓
■文字编辑 周正豪
■栏目责编 沈莉娜 ■栏目主编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