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2025上海中国画作品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开展。展览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承办。当天下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毛冬华,副主任洪健、邵仄炯,为现场和“艺术头条”直播平台上的中国画爱好者进行作品导览。
本届展览得到了沪上美术创作机构、美术院校和广大中国画专业作者的支持和响应,共收到投稿作品418件。经初评、复评和评优三轮评审,最终展出作品132件,包括林曦明、汪观清、龚继先、韩天衡、张迪平、杨正新、张培础、萧海春、毛国伦、张雷平、王孟奇、张培成、卢辅圣、车鹏飞、马小娟、乐震文、陈琪、汪家芳、何曦、陈翔等特邀艺术家和总评委作品25件,入选作品107件(含10件优秀作品),基本反映了当下上海中国画领域的整体创作面貌与艺术水准。
“多样化”是本届展览的突出特点。入选作品题材内容丰富,涵盖传统中国画各领域,同时融入对民族精神、都市生活、社会风貌的创新诠释。部分作品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主题,深入挖掘上海红色文化富矿,以传统笔墨生动再现历史事件、刻画英雄群像;部分作品聚焦“人民城市”建设成就,以独特视角描绘城市风景、礼赞幸福生活。艺术表现形式上,同样呈现出多元探索的丰富面貌,既有对传统造型方式的解构与再造,也有跨媒介、跨画种的碰撞与融合,体现了青年一代不断拓展绘画语言的多维尝试;既有对传统技法的传承创新,也不乏对当代水墨的大胆探索,彰显了东方视觉精神的时代新貌。
上海美协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本届展览总评委鲍莺用“越来越上海”评价这次初评入围的作品。她说:“作品题材涵盖城市建设成就、城市风貌、历史印迹、都市生活、都市情怀,从各个角度诠释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方方面面。”在她看来,入围作品在绘画语言上也呈现多样性,形式新颖,体现了“不重样”“追求艺术个性”的东方魔都的魅力。她说,“从这些中国画作品可以看出,较年轻的创作力量正在崛起,显现出新的时代气息。”
“上海中国画作品展”是上海美协集中检阅专业创作队伍、储备优秀作品、引领学术方向的重要平台,经过两年一届多轮次的连续举办,在凝聚创作力量、促进艺术创新、发掘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展览在创作组织和遴选机制上进一步优化,入围作品的水平总体有所进步,作者年龄结构呈现持续年轻化的特征,尤其是在校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占比高,70、80后成为中坚,90后甚至00后开始崭露头角,显示了上海中国画梯队健康良性的发展趋势。
上海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本届展览总评委毛冬华认为,整个展览的观感立体且具有深度,参选作品反映了近年来上海中国画创作的主流水平,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反映家国情怀,革命历程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主义题材比重有所上升,显示了画家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以及拓展中国画表现领域的勇气。“探索精神和不拘一格的创作生态是上海中国画坛的优势”,她指出:“写意、工笔、没骨、岩彩、写实、表现、抽象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表现语汇,全景式呈现出当代中国画可能的表现维度,彰显了蓬勃的时代感和朝气。”关于评选的标准,她谈到,“我们在评选中严格遵循中国画学科的本体规律,力争形成相对正确的,高品位的创作和审美导向,鼓励能体现难度和中国画本质特征的作品,引导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在‘新’与‘深’两方面同时推进。”
上海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胡炜全程参与了本届展览的初评和总评,对竞争的激烈程度颇有感触,“投稿作品中精品力作众多,且尺幅都较大,最终仅1/4入围”,他说:“艺术家们通过大幅尺创作,将细腻笔触与磅礴气势熔于一炉,彰显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雄浑气象。”作品选题紧密呼应时代命题是他在评审中注意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有的通革命题材创作回溯历史、致敬英雄,有的则以生动笔触聚焦上海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与城市劳动者的奋斗风采。”此外,他也注意到,挖掘传统媒介的当代价值,推动艺术语言的革新与发展是许多艺术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他谈到:“艺术家们将西方绘画的构成理念、色彩体系与传统笔墨韵味有机结合,使作品既保留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又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张力与审美维度。”
本届展览评选产生的10件优秀作品将直送第十三届上海美术大展复评阶段。
· 主办单位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上海中国画院
· 承办单位 ·
程十发美术馆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
· 展览地点 ·
程十发美术馆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398号
· 展览时间 ·
2025年6月28日-2025年8月24日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