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我最近在准备讲解侯绍裘先生事迹的时候,心里有好多困惑。我虽然把那些事件都背下来了,可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能放弃那么优越的条件,去走一条充满危险的革命道路呢?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2013年夏天刚参加工作时,接触的第一位红色人物就是侯绍裘先生。当时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疑问—— 直到后来我发现,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早就和他的选择紧紧连在一起了。
文明底色?和红色精神有关吗?
侯绍裘先生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原本有很多选择,可以成为工程师、科学家,过着安稳的生活。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1918年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在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与,担任上海学联教育科书记,还和同乡编辑发行《问题周刊》《松江评论》,宣传科学民主、社会主义。
原来他那么早就开始为革命做准备了。我知道,他是在通过发声传递力量。
是啊,192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肆逮捕和杀害革命者。侯绍裘先生在召集人员商量应对措施时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还拿高官厚禄诱降,可他坚贞不屈。他始终坚守着“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最终目的”的信仰,最后被敌人残忍地杀害,牺牲的时候才31岁。
31岁。是那样好的年纪!
是啊,侯绍裘先生31岁选择为了理想和信仰献出生命,那一年,同样31岁的我选择成为一名红色宣讲“轻骑兵”,一次又一次地将侯绍裘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也一次又一次地在与侯绍裘的对话中,回望烈士、审视自己。
我也应该有我自己的选择!就像我每次认真准备讲解词,希望能让来参观的人都了解侯绍裘先生的事迹,这也是有意义的。当红色精神变成每个人的文明习惯,城市就有了真正的温度!
张老师,我想改讲解词了!我想加一段:“侯绍裘的31岁选择让中国有光,今天我们的选择,是让这光继续延续,传到每个角落。”您说,这样讲,对么?
当然可以,你看,就像这棵香樟树,根系扎在百年前的土壤里,枝叶却在2025年的风里沙沙作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早早在心里给“信仰”埋下了种子,这颗小小的种子会变成树,根须深扎在前辈们铺就的道路上,枝叶却能长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形状。
我明白了,我们的成长不是重复前人的路,而是在每时每刻,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什么是值得坚守的选择。
李陈静雨 张洁:我们的青年需先树立人生观,要使我们的人生观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一己而生,是为社会、为人类而生,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最大责任,而以此责任为乐。
编辑: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