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丨何文权:古韵新声云间回响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6-30 20:24:28

“文明焕新•云间共融”松江区2025年“城市文明开放麦”展演暨“云间文明风尚季”启动仪式日前举行。活动现场,“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登台分享身边的城市文明故事,讲述平凡岗位的不凡坚守,动人的细节与生动的演绎令人心潮澎湃、共鸣不已。今天,让我们聚焦他们的故事,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中,领略松江作为“全国文明城区”的精神内核与文明风采。

何文权
古韵新声云间回响

舞台上的几次腾跃,让我想起小时候攥着竹棍模仿舞龙的模样。而此刻站在舞台上,我不仅看见手中的草龙,更看见舞台两侧——古琴传承人指尖在丝弦上流淌出千年古韵,顾绣艺人以针为笔在素绢上绣出山水灵秀,书法家用狼毫在宣纸上泼墨写下 “文脉永续”,剪纸匠人指尖翻飞间,红纸化作翩跹的凤凰。他们手中的器物不同,眼神里的专注却如此相似,那是一种与时间较劲的虔诚。

一条草龙串起的乡土记忆

我出生在松江叶榭的稻田深处,祖辈们踩在泥土里讨生活,也把对土地的敬畏织进了舞草龙的草茎里。记得第一次见到完整的草龙,是在元宵节的田埂上:七米长的草龙裹着稻穗香,烛火在龙身里明明灭灭,敲锣声惊飞了田边的雀儿。有位阿婆往舞龙队手里塞香火钱,粗糙的手掌颤抖着说:“求龙王爷护佑丰年。” 那时他不懂,这看似 “土气” 的仪式,其实是祖辈用稻秆编就的生存智慧——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都缝进了草龙的每一个结里。

2007年参与舞草龙申遗宣传片拍摄时,有朋友笑我:“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封建迷信’?” 这话像根刺扎在心里。直到后来在文体所整理老艺人的口述史,才明白舞草龙从来不是简单的舞蹈:求雨仪式里的每一个跪叩,暗含着稻作文化的节气密码;龙身翻转的轨迹,是先民丈量土地的几何图谱。就像顾绣传承人一针一线复刻古画时,其实在绣制文明的基因;古琴师按弦时指尖的老茧,藏着《广陵散》千年未断的余音。

千万双手撑起的文化穹顶

去年带草龙队进学校时,有个孩子指着龙身上的稻穗问我:“老师,这是真的稻草吗?” 我忽然想起顾绣工作室里,那位八旬老奶奶戴着老花镜,用比发丝还细的金线绣制龙鳞;想起剪纸传承人在疫情期间,把抗疫故事剪成窗花贴满弄堂;想起书法老师带着学生在文庙临摹碑文,墨汁染透了十层毛边纸。他们这些 “守艺人” ,何尝不是在用双手编织一张文化的网?

你看那古琴传承人,为了复原一张唐代雷琴,躲进阁楼三年,对着残片研究漆胎工艺;顾绣大师收徒时,第一件事是让弟子练习穿针引线整整一年;剪纸非遗传承人走街串巷,把失传的 “刻纸十八法” 记满三个笔记本。就像我收集舞草龙口述史时,敲开第九户老人家的门才听见完整的祭祀歌谣——这些沉默的坚守,才让草龙的稻穗永远带着泥土的温度,让古琴的丝弦始终震颤着唐风宋韵。

每道微光都是文明的火种

此刻站在舞台上,我忽然读懂了 “上海之根” 的深意:从叶榭舞草龙到金山小白龙,从浦东绕龙灯到闵行鲤鱼跳龙门,这座城市的每个褶皱里,都藏着文化守护者的身影。他们是晨光里磨墨的书法人,是深夜里挑灯的绣娘,是田埂上编扎草龙的老农,是教室里手把手教孩子握剪刀的老师。

看啊,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长河——不是某一个人的孤帆远航,而是千万个守护者化作浪花,推着文明的巨轮向前。就像何文权手中的草龙,每一根稻草都平凡,但千万根稻草拧成绳,就能撑起龙的脊梁;每一位传承者都普通,但千万双手相握,就能托举文明的星辰。

我是一个舞草龙的 “守夜人”。而正是大众眼里的星光,汇聚成传统文化的厚度,让五千年文明在时光里永不褪色;正是大众掌心的温度,让传统在现代的土壤里继续生根发芽。

这,就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注脚。

编辑: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