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活动】“沪派江南 六域风华”第二期主题论坛暨“悦•读城市公开课”精彩回顾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6-30 12:40:57

近日,“沪派江南 六域风华”第二期主题论坛暨“悦•读城市”公开课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五楼大都市规划发布厅举行。夏至日,与会专家齐聚一堂,带大家一起深入挖掘沪派江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全面了解这一独特的本土文化形态,进一步推动沪派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规划处副处长朱晓玲女士从浦东映象切入,既有摩登都市的速度与激情,也有诗意乡村的悠然与温柔。通过梳理“冈身以东,因水而生”的历史脉络,提炼出“横波、羽扇、年轮”三大灶港文化意象,展现了浦东独特的风貌基因。在人文风物方面,介绍了多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传承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川沙纯新单元、大团赵桥单元等规划案例,展示了浦东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有魅力的乡村环境、有奔头的乡村生活、有乡愁的乡村文化”城乡融合发展美好蓝图。

分享嘉宾朱晓玲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刘晓嫣女士聚焦松江天马山单元,通过“九峰三泖”的山水格局,梳理了天马山作为“云间第一峰”的独特价值,以及水系、森林、田园、村落等自然资源禀赋。“天马行空图”的设计构想展现了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的规划理念。通过松江沪派江南首发地“翁浜画境”,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特产,共同勾勒出松江独特的文化图景,带领观众感受到了松江的山水乡野之美。

分享嘉宾刘晓嫣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地方志》学术期刊特约作者库作者,《上海滩》专栏作者褚半农先生以《地方志工作者眼中的乡村河流》为题,带来一场充满乡愁的文化之旅。作为资深地方志专家,褚先生从专业视角解读了上海乡村“傍水而建”的独特格局,生动诠释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通过珍贵的老照片,展示了乡村河流在生产灌溉、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作用,特别介绍了分散各村落的传统绞圈房建筑特色。探讨了河流作为“大地动脉”的人文价值,从地名溯源到方言趣谈,带领观众在地方志书页中打捞历史记忆。

分享嘉宾褚半农

建筑学博士,优联加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总监,九善农植有机生活农场创始人主理人高蓓女士在《时空穿梭之江南style》主题讲座中,以设计师、建造者和经营者的三重身份,深入探讨了媒体时代下沪派江南文化的创新表达。在屏幕化、标签化的当代语境中,沪派江南设计需要回归三个核心植根点:以“生活节气”展现一方水土的独特韵律,以“生活审美”传递土地孕育的美学价值,以“生活思想”传承感恩大地的文化内核。高博士结合九善农植有机农场的实践经验,体会到只有通过亲身投入、虔诚实践和真诚思考,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中实现灵活创新。

分享嘉宾高蓓

松江区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党支部书记冯秋燕以《叶榭筘布 与你相约》为题,从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产品特色和应用场景四个维度,系统展现了叶榭筘布这一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冯书记详细介绍了筘布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工艺,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和应用场景介绍,展示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运用。作为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冯书记还分享了非遗体验馆在文化推广方面的实践经验,展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活化传承之路,也热情邀请大家亲临叶榭,感受筘布技艺的独特魅力,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分享嘉宾冯秋燕

讲座现场的互动环节迎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浦东锣鼓书表演。铿锵有力的鼓点与韵味悠长的说唱相得益彰,将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者通过生动的唱词描绘了浦东乡村的美丽画卷。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