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成长中拥有更健康的“情绪内核”,是儿童友好城市的内核。这个暑假,杨浦区妇儿工委办持续深耕“儿童+”服务项目,创新推出“儿童+游乐”主题,将目光投向那些最寻常的游戏场景,致力于让每一次“玩乐”都成为一次高质量的成长。近日,杨浦区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创享岛的多彩空间里,孩子们手中一块块小小的积木,不仅是玩具,更化身一把能开启沟通之门、解锁情绪密码的神奇钥匙。
“我的心情,搭给你看”
当抽象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多彩空间里,一场名为“情绪解码——实景化游戏坊”的活动正在进行。这里没有传统的课桌讲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铺满了乐高积木的桌子。孩子们三五成群,时而专注思考,时而热烈讨论。这正是杨浦区妇联创新推出的“儿童+游乐”服务项目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将专业的社会情感学习与儿童喜爱的游戏无缝结合。
“请大家用积木,搭建一个能代表你今天心情的模型。”活动伊始,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陆友的引导下,孩子们迅速投入其中。
“我搭的是全家人,”一个孩子指着自己的作品介绍道,“外公在做饭,爸爸陪着太太去看病,妈妈去上班了。”他挨个介绍着家庭成员,但话语间,引导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落寞。
“你看,大家好像都在忙自己的事,那你这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孩子沉默片刻,轻声说出两个字:“孤独。”
这个瞬间,是整场活动的缩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陆友解释道:“很多孩子有情绪,但不一定能顺畅地表达出来。积木在这里就充当了一种投射工具,帮助孩子们将内心想象的、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表达。”
正如这个感到“孤独”的孩子,他在介绍家庭成员各忙各的日常时,才突然意识到并清晰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随后,在引导师的鼓励下,其他小朋友纷纷出谋划策为他化解孤独,而这个孩子自己也想到了办法——他用积木搭了一个乒乓球,说可以通过打球来高兴起来。
这个过程,不仅让孩子正视并找到了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也让同伴间的支持与理解自然发生。
活动中,这种“具象化”的巧思随处可见。引导师会邀请孩子们通过给不同颜色的积木赋予特定情绪含义,如红色代表愤怒、蓝色代表平静,帮助他们建立情绪与颜色的认知链接,更直观地“看”到和表达情绪。
“安全之所”
在团队协作中构筑内心力量
活动的另一个核心环节是“建构安全之所”。孩子们以小队为单位,共同用积木搭建一个能让他们感到安心、放松和被保护的理想世界。
在这个环节,积木从个人表达的工具,变成了团队协作的桥梁。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想法,有人负责地基,有人负责装饰,分工明确,创意无限。当一个团队的作品因积木不够或想要的颗粒被其他组拿走时,一些孩子的情绪出现了自然的波动。
“这正是学习的机会,”陆友表示,“我们会引导他们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告诉他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无法如我们所愿,这很正常。”通过调整搭建方案或与别的团队协商,孩子们不仅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无形中提升着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技巧。
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活动与传统的模型搭建课程不同,更强调自由拼搭和即兴创作,旨在全面促进儿童在合作、社交、情绪、创意、认知乃至运动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儿童+”
一个项目撬动的区域服务“大棋局”
这场别开生面的积木游戏坊,是杨浦区妇儿工委办“儿童+游乐”服务项目的一个生动切片。
“儿童+”的背后,是对儿童友好理念的深度实践。项目以儿童和家庭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充分盘活和发挥区域内现有的儿童友好场所的功能与作用。
无论是这次活动的举办地——以人生拼图为设计构思的杨浦区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还是未来将纳入版图的更多公共空间,都将成为孩子们“在游乐中学习、在游乐中成长”的广阔天地。
从一场活动,到一个品牌项目,再到一个区域的服务生态。杨浦区妇儿工委办正通过“儿童+游乐”这样的创新形式,将专业的心理支持、前沿的教育理念,润物无声地融入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中。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共同举起他们合作搭建的“安全之所”,在镜头前留下了自信的笑容。对他们而言,这或许只是一次有趣的下午;但对城市而言,这却是一次对儿童精神世界悉心观照与科学滋养的成功探索。未来,“儿童+”项目将持续挖掘更多元的创意活动,为更多家庭带去温暖与欢乐。
文字丨沈莹
图片丨沈莹
编辑丨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