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不是脱离课堂“表演”,而是“推门听课”,专家真正走进“活的课堂”观察教与学…… 6月27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承办的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学提质与创新交流会暨第七届上海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总结会举行。 这次大赛创新评价机制,经市教委公示,24名教师从全市17所民办高校的150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上海杉达学院李芹、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周萍萍、上海建桥学院庞琨、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向曼等8位教师分获工科、理科、思政、文科、四大组别一等奖。
本次大赛评审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友初用三个字概括自己听课感受——
“明”:参赛教师普遍通过可视化方式,明确呈现课程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灵”:课堂辩论赛、情景模拟、分组演练、案例分析、行业专家进课堂等授课方式得到灵活运用;
“新”:积极尝试虚拟情境构建等智能教学工具对教学赋能创新。
黄友初表示,比赛特别关注三个关键指标:一是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学习成果的可见性,师生互动能否触发高阶思维;三是教学方法是否可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经验。
上海市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指出,大赛举办多年来始终顺应时代变化、呼应教师需求、不断更新迭代,但坚守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初心不变。
在此基础上,本届大赛创新三项评价机制:
一是在历届大赛坚持专家进校听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科专家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下,动态评估教师的教学全过程;
二是首次引入“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估,对照参赛教师事先提交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实施进度,通过课后现场提问、交流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实效;
三是将学生评分独立占比10%,对“教与学”过程中的“另50%”(即学生)予以更多关注。
“这些改革不是为变而变,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教育本质。”徐雄伟强调,上海市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民办教育向内涵发展转变,着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回归教育本真的新型育人生态。
同步披露的“强师工程”数据显示,项目实施14年来成效显著:覆盖教师职业生命全周期,累计培训初任教师4082人次、青年教师2251人次、骨干教师1278人次、领军教师960人次;累计支持超1200人次教师参与海外研修,其中25人获得博士学位、192人获得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获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80余人,获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近50人。
除了公布获奖名单,本次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着力打造教学研究与创新的专业复合型平台,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交流生态。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常务副校长龚春蕾介绍的“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框架得到现场教师们的阵阵赞叹。
这项始于2015年的改革如今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三维教学模型,包括: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强调师生互动、思维共振的角色维度,以及以智慧教室和在线学习中心为支撑平台的技术维度。全校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数百间智慧教室;建成包含1440门课程、89.6万个教学资源的在线学习中心;建成271门特色鲜明的活力课程,68名教师获“活力课堂”星级教师称号……“活力课堂”已成为天华学院孵化一流课程和教学名师的必经之路。
“但未来的教学一定会发生在‘课堂’上吗?咖啡馆里行不行呢?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影响,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显然,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课程平台与数据室副主任、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创始人苏永康教授希望现场所有的民办高校管理者、一线教师们不仅在同行切磋中找到归属和规律,还能从更宏观的时间维度中意识到当下抉择的重要性。
从英国的“无师课堂”是否可行,到MIT发布的“过度依赖AI将导致低水平使用者能力退化”的风险预警,从构建"逻辑线+情感线"双轨教学设计,到建设包含“学生中心理念”“AI深度融入”“数据驱动评价”“师生-AI共同体”“混合式学习环境”“高阶活动设计”6大模块的智慧课程建设框架,苏永康教授的分享让所有高校教师既忐忑又憧憬。
“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教育者必须持续自我颠覆”,这一场金句不断的专题分享势必引发民办高校教学发展新一轮的思考。
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设工科、理科、文科、思政四个专业组别,本届大赛获奖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公办高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同类课程获奖教师、本次大赛的评审专家,以及同样具有教学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备赛经验的论坛主持人,和民办高校教师一起开启了一场关于教学创新主题的深度交流。
带着不同的教学经历、经验、视角、观点,参与者在同一个交流平台上以“教学创新与改革中的困惑与突破”为题展开直面对话。每一位参与者教学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分享互动中再次触发彼此对“教与学”活动新的思考,这种个体自身和同伴之间的“链接”将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始动能。
“我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已经备了三年了,我现在只能把准备的东西给学生讲明白,也做实验,我也加入动画、视频、访谈,但感觉学生听的时候参与积极性还不是特别高,这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可能先给学生看看实物,然后再来讲原理?可能直接讲原理太抽象了。”“您知不知道有个游戏叫《我的世界》?在《我的世界》里,可以直接把内存条CPU搭出来,搭积木那样,直接用机械原理搭出一个CPU,我们干过!我尝试用《我的世界》给学生讲神经网络,效果非常好……”
“前辈们准备青教赛准备了多少时间?”“我整整准备了600天,就是从2023年的1月15日一直到2024年8月30日比赛结束,整整600天的时间。16节课,最少的一节课练了22遍,最多的一节课练了29遍,一共练了400多遍。练到最后,每节课计时时间到,当的一声响,我正好说谢谢,练到这个程度……”
青年教师直言教学过程中遭遇的真实困惑、尝试过的解决方案和对参赛的疑虑问题,在同一领域深耕的教学名师坦率分享自己的同行观察、核心经验,有过丰富参赛备赛经验的前辈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教训,而评审专家则对教学阶段性变化、教学改革趋势、代表性教学案例等进行梳理解析……
通过“新老结合、公民办联动”的创新形式,本次活动有效促进了不同院校、不同学科间优质资源的流动与互补,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的碰撞和共享,搭建起跨校际、跨学科的教学交流平台。
文字:白羽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