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
以青椒之名,赴教育成长之约
文 / 严琴
单位 /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
2021年6月5日,全国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集结号在卢湾高级中学吹响。作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赛事,它肩负着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国赛启动大会结束之后,我便和专家团队投入到紧张的备赛中。如何彰显上海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思想?如何体现对统编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在专家们的悉心引领下,我踏上了艰辛却充实的备赛之路。
市赛的十课时设计几乎全都要修改,甚至参赛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头几次的集训,我深感茫然,但还是拼尽全力跟上专家们的思维脚步。遇到难以理解之处,我便毫不犹豫地及时发问;回到家中,我又一头扎进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探索里,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在那些寂静的凌晨,我无数次于教学设计的反复雕琢中,静静等待破晓曙光的到来;而在一个个周末,我又全身心沉浸于演课稿的精研细磨,力求每一个环节都尽善尽美。最终,我渐渐拨开迷雾,对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也从最初的懵懂,变得逐渐清晰明朗。
国赛依旧延续了“无生课堂”这一独特的比赛形式。如何让独自一人的演课摆脱单调,巧妙营造出师生间高效互动的氛围,使课堂变得鲜活生动、引人入胜?这对于向来偏重理性思维的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起初,我的演课效果不尽如人意,远未达到预期。于是,我从演课稿入手,对每一个问题的抛出方式、每一句教学语言的精准组织、每一处学生回答的合理预设,乃至教师何时该介入指导、以何种方式指导等细节,都反复斟酌与权衡,一遍又一遍地优化与完善。同时,专家们对教态、语音语调、板书演示等方面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眼神的流转传递,到手势的恰到好处;从停顿的节奏把控,到重音的巧妙强调,每一处细微之处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打磨。
在日常教学之余,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演课练习。白天,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便一头扎进空无一人的教室,反复沉浸在演课的情境中;放学后,教室里依旧是我独自演练的身影。路过的老师们不忍打扰,但每每目光交汇,他们的眼中满溢的皆是无声的鼓励。
渐渐地,我从最初演课时的拘谨生涩、放不开手脚,逐渐变得游刃有余,成功演绎出了师生间自然流畅的互动场景。然而,那一年由于特殊原因,原本8月底的国赛先是被推迟到9月中旬。到了9月中旬,比赛时间仍然悬而未决。遥遥无期的等待让我再一次陷入了焦虑之中。
就在我彷徨无措之时,大家提议我将自己的十课时参赛内容作为范本,指导学校教研组内的青年教师,让他们把无生课堂的演课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就这样,我开启了团队带教工作。在为青年教师们一次次细致磨课的过程中,我也从他们的不同视角与实际教学中的反馈对这十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了新的理解。这种别具一格的带教方式,不仅让我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不断复习、巩固参赛内容,更让原本机械的备赛过程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直至2022年8月,国赛通知终于正式发布,比赛定于9月底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那一刻,我心中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即将面临来自全国各地优秀青年教师的激烈竞争,兴奋的是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检验的时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获得了小学语数外组的一等奖。
回首整个备赛与参赛的历程,我内心满是感慨。我愈发深刻地领悟到,青教赛最珍贵的并非熠熠生辉的奖杯,而是在这段历程中所收获的宝贵经验与自身的蜕变成长。正是这场比赛,促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展开了更为深入、透彻的思考;也正是这场比赛,赋予了我前所未有的自信,让我能够勇敢地展现自我,用坚定的声音传递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这段宝贵的时光中,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成长,也真切地体会到个人努力与成功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也将自己在比赛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收获,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更多青年教师,助力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们这群参加青教赛的老师们被亲切地称呼为“青椒”。我想,备赛就像培育青椒,既要经历风雨的洗礼,也要享受阳光的滋养。愿我们都能以“青椒”之名,赴一场教育成长的精彩之约!
编辑:陈佟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