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明清时期曾在上海广泛流行,如果在闵行这里还能看到→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6-27 22:20:45

在我们身边,
有那么一些人,
把原本平凡的工作做到令人望尘莫及、
叹为观止。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六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的少年来诵读《三千世界在指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伞灯制作技艺》。

伞灯制作技艺

伞灯,是明清以来上海流行的花灯形式之一。伞灯曾为元宵灯节之最。清代末期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中,对伞灯作了如此描述:“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帘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并称:“灯之胜于二月者,俗为‘花神灯’,又名‘凉伞灯’,灯作伞形,六角,间有圆者,镂刻人物、花卉、珍禽异兽,细于茧丝,而璎珞须带无不精妙,却皆以纸为贵,惟吾邑有之。谈笺,亦邑之土产。”

旧时各乡镇逢年过节及庙会出灯,用扎糊灯彩装饰环境,增添节日气氛。当年,颛桥人酷爱伞灯制作和提灯表演,每逢盛大喜庆场合必有伞灯出场,至今还留下“颛桥伞灯越出越细(巧)”之谚。1937年“淞沪抗战”前夕和1946年春,颛桥镇举办灯会时有3顶伞灯行街的盛况,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伞灯舞

2008年5月,伞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闵行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的颛桥镇文化站即组织当地民间艺术高手尝试制扎伞灯,并排演了伞灯舞《盛世和风》再现了昔日颛桥镇上伞灯游街的景象,使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伞灯终于在颛桥重现。

颛桥伞灯以凉亭为外形,以伞骨为支架,以彩灯为主体,以民俗为内容,拓展了花灯表现形式,又浓缩了多项民间艺术,尤其是不刻意追求富贵气派,而注重张扬田园气息,努力体现本地民俗风情,因此别具一格。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六季,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的少年来诵读《三千世界在指尖》。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三千世界在指尖》在讲述我们引以为傲的本土技艺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制作者在传承和创新技艺时的故事,叙述他们的匠心,展示他们的形象。所涉及的这些技艺,大多已被列为市、区级乃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的闵行,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在这里生存、繁衍,逐渐形成了众多习俗风尚和技艺,世代相传,不断流变,并渗透到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镌刻在人文历史的每个阶段。这些民俗文化和技艺,凝聚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展现着独具特征的风土人情,积淀成文明教化的原状态,从而将生活内容和社会环境装点得多姿多彩。我们希望这样的技艺、这样的精神能够得以延续,并生生不息。

2025年6月起,第二十六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 牛光阳

编辑:汤婧娴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