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诱人的“租借手机,无需抵押、快速审核”广告出现,谁能想到这竟是精心设计的非法放贷陷阱?2025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全市首例以手机租赁为名,实施变相高息放贷的非法经营案,且看检察官如何抽丝剥茧,揭开新型金融犯罪迷局。
惊现“天价租金”!
检察官介入蹊跷租机案
检察官走访调查涉案手机回收商。
2024年,静安区检察院受理一起蹊跷案件:借款人租借40余部手机,借款18万余元,却需在3个月内偿还40余万元“巨额租金”。这显然不是正常租赁业务,背后必有隐情!
公安机关迅速抓获手机租赁平台经营者戴某。然而,戴某到案后态度强硬,坚称平台租赁费用仅略高于市场价,对手机去向一概表示不知情。同时,侦查人员发现案件涉及借款人、租机平台、贷款中介、手机回收商等多方,放贷手法复杂,新型犯罪模式若隐若现,侦查工作陷入僵局。
面对困局,我们依法快速介入。在与公安机关的会商中,从刑事证据链构建、法律适用等维度,就侦查方向、取证重点和案件定性展开深入探讨,经分析建议侦查机关聚焦 “资金流向 — 手机流转 — 人员关联” 放贷链条,全面排查平台、中介、回收商之间的资金往来、物流记录,并要求侦查机关运用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尽快固定涉案平台及戴某手机、电脑聊天记录等数据,这些或成为查清借款人数、金额等关键事实的突破口。
层层拆解
“租机放贷”犯罪手法
在我们的引导下,侦查工作取得突破,逐步厘清戴某的犯罪手法:贷款中介先引导借款人下载租赁App,按借款金额签订租机协议;但手机并不交付借款人,而是由中介直接寄给回收商折价变现;最后,扣除中介费、利息、折旧费等,才将剩余钱款转给借款人。
借款人不仅要承担双倍手机租金,还要支付回收差价与高额中介费。在多方配合下,戴某完成“平台租赁手机—市场流转变现—贷款资金发放”的非法放贷过程。经审计,他以线上租机方式向130余人放贷170万元,年化利率高达37%-1155%,远超法律规定,该行为涉嫌非法经营罪。
深挖细查
发现照片里的秘密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在审查过程中,一组照片的出现引起我们的注意——数十张借款人手持借款合同与现金的照片,画面里的人或局促或紧张,合同上的金额与日期清晰可见。
“不对劲!”线上租机只需签订电子协议,何须手持合同拍照?我们敏锐判断,戴某可能存在线下放贷行为!面对讯问,戴某虽承认照片是放贷凭证,却试图以 “借款关系大多已中断” 搪塞过关。
为了揭开真相,我们自行补充侦查,逐一联系照片中的借款人,电话那头,有人声音颤抖地讲述着被催债的恐惧,有人小心翼翼地确认我们的身份后,才敢道出实情。我们逐条比对、梳理对应的借款人,继而确定存在借款关系的借款人数达40余人。同时,向侦查机关制发补充侦查提纲,要求调取完整资金流水、交易凭证等客观性证据。最终查明,戴某线下放贷200余万元,年化利率达76%-2520%!
公益守护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
静安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与公益诉讼检察室就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进行研讨。
在审查过程中,我们还在戴某的电脑中发现了一份含有几千条公民个人信息的表格,里面记载了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其中部分信息竟与本案借款人完全重合。这些海量信息从何而来?
面对讯问,戴某轻描淡写地说:“就是在金融群里随手下载的”。顺藤摸瓜,我们发现小贷公司和中介将筛选后的客户资源在地下市场交易,而戴某正是利用这些非法信息拓展客户。虽然他的行为尚未达到刑事入罪标准,但已经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对不特定公民信息安全造成危险。
“必须亮剑!”我们立即启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025年2月11日,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对戴某提起公诉,同时一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戴某永久删除其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对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最终,我们的起诉意见得到了法院的采纳。
案件审结并非终点,而是金融风险防控的新起点。为推动源头治理,静安区检察院对涉案手机回收商铺所在商场开展专项调研,从市场主体准入监管、异常经营行为监测等维度,向商场管理方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同时,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 “以案释法” 普法宣讲、金融风险预警提示等多元举措,切实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守护人民群众的 “钱袋子”。
供稿 | 静安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