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有着7777平方公里面积的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将这一科学理念付诸实际。无论是凤山镇那肖田的菠萝产业,还是威远镇芒冒村蔬菜产业示范园,都带动着当地农户集体致富,打造出了有景谷特色的东西部协作“典型案例”。
就如上海市黄浦区援滇干部,景谷县委常委、副县长林琛所言,凭借依山傍水的天然环境优势,结合农文旅融合,让景谷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
“新鲜的菠萝,可以免费品尝一下。”在位于景谷凤山镇那肖田,成排的果农正在吆喝着自家产的菠萝,“我们家从老一辈就开始种菠萝了,40多年了,你看,陡坡上那20亩地就是我家种的。”果农黄凤仙指着自家菠萝地骄傲地说道。黄凤仙说,凤山镇一直以来有着种植菠萝的传统,自己虽是远嫁而来,但也遵循着这一传统,“种菠萝除了让我们在经济上有所收获外,也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人。”黄凤仙边说边翻起和顾客的聊天记录,“广东、四川、河南、山东、湖南的都有,很多都是认识好几年的老顾客,这位顾客是上海的,最爱买果干,每次一买就很多。”据林琛介绍,为持续推动凤山镇产业链延伸。在沪滇协作的战略推动下,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项目36个,菠萝产业作为重点受益领域,交出亮眼答卷。建成那肖田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终结路边零散交易模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畅通菠萝销售渠道。同时,依托“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模式,沪滇资金助力打造“菠萝宴”主题餐厅,开发10款果干产品,餐厅日营业额超5000元,打响景谷菠萝品牌。硬件升级的同时,软实力也同步提升。沪滇协作引入果干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开展技术培训,使单亩盈利提升1000—2000元,带动20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增收。此外,借助协作平台举办两届电商菠萝节,创新“电商+旅游”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菠萝从单一农产品变身富民“金果子”。在林琛看来,随着菠萝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菠萝的种植量也在扩大,衍生产品越来越多,“大家想到凤山,就想到那肖田,就想到菠萝,上海和外地的游客来了很喜欢买买买。”凤山镇党委书记李童辉也认可了菠萝节IP带来的热点效应,同时,菠萝种植产业还累计带动1200余人次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300余万元。如今,菠萝已成为凤山镇那肖田的天然代言人,它正走出大山,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份独属于景谷的“甜”,并带领这里的人们集体致富。凤山镇那肖田的菠萝火了,威远镇芒冒村的茄子也不遑多让。景谷县是全省热区五个气象指标均达到标准的29个县(市)之一,凭借着热区资源,在距县城仅3公里的威远镇芒冒村蔬菜产业示范园内,种植起了各类蔬菜。林琛说,上海黄浦区自2017年与景谷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始终遵循“景谷所需、上海所能、黄浦所长”的原则,紧扣景谷资源禀赋,“景谷这边的蔬菜产业发达,尤其是茄果类的蔬菜种植量大,且需求也很大,我们聚焦蔬菜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目标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沪滇资金+企业投资”的共建模式,于2024年投入上海市黄浦区对口帮扶资金、豫园街道结对帮扶资金,建成景谷县威远镇芒冒村蔬菜产业示范园。目前,蔬菜示范园核心种植区面积约150亩,已建成191个现代化设施大棚,规模化种植了番茄、茄子、水果玉米等高附加值品种。在一处大棚中,附近村民正在地里忙活,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这里干活每天100块钱,下午就能拿到钱,“除此以外,我的土地也租给了公司,每亩能拿到1500元,一块地赚了两份钱,家里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对于黄浦区持续多年真情实意的投入,威远镇镇长周朝斌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感慨地说,通过这些年的招引企业投资、争取项目支持双向发力,把威远镇芒冒村蔬菜产业示范园打造成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并引导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用工协议和集体经济增收协议,带领群众结成“致富共同体”,实现企业盈利和群众增收“双向奔富”。截至目前,蔬菜产业示范园累计带动周边农户就地就近就便就业1800人次、发放工资23.3万元。跨越黄浦江到威远江,在“上海真情帮,云南努力干”的协作实践中,沪滇两地不断创新机制、拓宽领域,实现从“单向帮扶”到“互利共赢”的转变。跨越千山万水的协作,正让景谷县的乡村振兴蓝图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