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了解位列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的海南长臂猿,甚至还能亲耳聆听它们极具分辨度的叫声……6月25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东鹤沙学校的校园里“搬”进了一个特殊的展览:上海科技馆“一平米博物馆——行走的国家生态公园”巡展在此正式启动。
走进这个“一平米博物馆”,师生们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展柜都是可移动的。单个来看,它们占地只有一平米,内容却很丰富:不仅有图文还有视频和音频展示;组合起来,它们就建构起一个立体丰富的小型展览。
“壮美的国家公园,具有我国自然系统中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上海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巡展将聚焦5个国家公园中的丰富物种,通过图文和数字内容的呈现,向学生传播国家公园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知识,让他们能够在身临其境的观摩感知和探索中,提升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
桌游《雨林奇境》作为主题展览的重要互动项目首次亮相浦东校园。它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化方式,还原了热带雨林中林窗形成后的物种演替过程,引导学生在模拟资源竞争与协作中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兼具科学性与互动性。
作为浦东新区馆校合作的又一重要项目,此次巡展由浦东新区教育局和上海科技馆携手打造。浦东新区教育总督学丁黎忠介绍,此次巡展启动后将走进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部分中小学。浦东教育系统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全过程,通过资源联动,打造更多“没有围墙的生态课堂”,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此次巡展的首站——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东鹤沙学校,正是一所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办学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当日的校园里,与巡展遥相呼应的,是学生们精彩的生态教育社团成果展示。
漫步在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校园里,处处可感勃勃生机:教学楼合围的一楼中庭是一个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植着几十种中草药材;六年级和七年级教室里放置着漂亮的鱼缸,金鱼科学社团活动已有近十年历史;建立于2013年的校内的鹤风气象站实时收集气象数据,是区气象数据的收集点位;而有着20多年树龄的柳树步道,是学生观测昆虫和鸟类的最佳点位;环绕两个校区的多条河道,成为学生开展水质检测的天然之选。
“打造‘会呼吸有脉动的校园’,我们以课程、教学、活动、实践为抓手,积极开展中医药赋能下的生态文明教育校本实践。”该校校长盛佳妮介绍,去年学校更名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学校后,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全方位的支持,中医药科学教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新的载体和切入点。
学校龙头课题《基于中医药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被立项为区级重点课题,不断探索学科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凸显生态文明的名片,逐步形成学校生态文明特色课程群,打造生态育人课堂、生态育人场域和生态育人社团。
金鱼科学、光合作用实验室课程、鹤风气象站、水质监测等课程,学生以社团或长周期学习小组等方式参与其中;小药工、小药农、中草药中的蕨类植物等课程等中医药特色课程也正逐渐丰富完善,下学年还计划开设中草药方剂课程和百草园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