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文章详情

BMJ杂志发表复旦团队手术治疗“卒中后失语”研究成果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5-06-26 18:58:36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功能。人类的语言中枢一般位于左半球,失语症是脑卒中等损伤累及语言中枢后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现有的治疗方法效果常不理想,给患者和家属造成极大痛苦。2025年6月2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牵头完成的一项创新性临床研究,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英国医学杂志》)。研究以“Right C7 neurotomy at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lus intensive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versus intensive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alone for chronic post-stroke aphasi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右侧C7神经根椎间孔处切断术联合强化语言治疗与单纯强化语言治疗卒中后慢性失语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题。

该研究首次报道“以外科手术治疗失语症”。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系统评估外科干预失语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证实在近椎间孔水平切断右侧C7神经(C7 neurotomy, NC7)联合强化语言治疗(intensive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iSLT),优于单纯强化语言治疗(iSLT),为慢性卒中后失语症(chronic poststroke aphasia)治疗带来新曙光。

带着同情聆听患者最真实的声音:

启动手术改善语言功能的探究之旅

华山医院手外科对于颈七的研究持续近40年。早期聚焦于修复臂丛神经外伤,1986年,顾玉东院士首创“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1996年,徐建光教授发表“选择性颈七移位术”相关报道。20年前,团队开始探索改善中枢功能。2018年,徐文东教授团队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术(CC7)”临床研究结果,拓展了颈七移位,首次将之用于脑损伤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研究获评具备“Game Changer”的2018 NEJM Notable Article。在后续临床随访观察中,徐文东教授团队注意到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现象:部分合并失语的患者在接受CC7手术后,立即表现出语言功能的改善,尤其是在“命名能力”上。这一“超出神经再生时间窗”的变化,引起徐文东的深思。按照常规周围神经的再生速度,术后数小时至数日内显然不足以产生神经结构变化导致的功能恢复,提示这种现象的改善机制并非源自“神经移位后的轴突再生”。那究竟是什么机制,使得一项原本用于偏瘫上肢运动重建的外周神经手术,能够“意外激活”语言功能代偿能力?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脑科学奥秘?

凭借20余年来对“改变上肢神经的大脑投射,诱发大脑发生可塑变化”的不断深入理解,徐文东回顾了既往动物实验中臂丛神经损伤对大脑功能连接模式的影响,并结合临床影像学观察发现:在CC7手术后,右侧背根神经节区域出现了明确的结构重塑。他提出了新的科学假设——“语言功能的快速改善,可能源于瘫痪侧(右侧)C7神经在近椎间孔处被切断后所引发的神经调控效应,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神经再生。”据此,徐文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术理念:在近椎间孔水平切断右侧C7神经(NC7),或唤醒潜在的语言备用网络,从而改善语言功能。

为验证这一假设,团队进一步开展了NC7联合强化语言治疗的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了良好效果,极大鼓舞了团队进一步研究的信心。随后,研究团队在BMJ Open上发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案,NC7研究开始从临床发现走向系统化、标准化验证阶段,努力构建新的失语症治疗方法。

临床验证:

多中心RCT研究证实NC7疗效

本研究共纳入50名卒中后一年以上、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组接受NC7联合3周iSLT干预或单纯iSLT干预。主要研究指标为波士顿命名测试(BNT)得分,次要指标包括失语商、生活质量与卒中后抑郁症状评估。结果显示:NC7组术后即出现语言功能改善,BNT得分在第1个月平均提高11.1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72分;该改善在6个月后仍保持稳定;患者自评的日常生活能力、情绪状态(抑郁评分)均同步改善;未出现任何与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长期不适,显示出该治疗方案优良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BMJ杂志发表评论赞扬:对于右上臂痉挛并伴有失语症的中风慢性期患者,这项研究似乎带来了一缕希望。未来要激发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并批判性评估慢性中风护理康复模式和政策,从而为长期康复患者培育更乐观、更积极的治疗理念。

NC7手术理念的构想源于临床上患者语言改善的真实反馈。从一份“语言恢复”的临床观察,团队从2018年NEJM上的CC7研究出发,沿着“改变外周神经-重塑中枢网络”的科学路径逐步探索,最终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上完成了从“问题提出、机制假设、临床试验”到“治疗实践”的全过程闭环验证。

本研究通讯作者徐文东教授表示,“NC7让我们看到,重构(Rewire)外周神经可以作为钥匙,撬动中枢皮层的环路重塑。人类大脑的高级功能,如语言功能,也是可能通过手术‘再激活’的。”

正如2021年Science杂志提出的“全世界最Big的125个科学问题”之101个所问:“How did speech evolve and what parts of the brain control it?”(语言如何演变形成,大脑的哪些部分对其进行控制?),语言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谜。CC7和NC7术后所观察到的临床现象,为探索“语言”的大脑神经环路提供了新的角度。

研究构想:

“改变外周-重塑中枢”更多技术的

开发应用

历经七年潜心探索,从《NEJM》到《BMJ》,团队成功实现了从CC7到NC7外科技术路径的连续升级,初步形成了以外周神经干预促进中枢功能重塑的特色治疗模式。从CC7术后证实外周神经移位能够有效诱导大脑的感觉运动相关区域发生可塑性改变,到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患者术后的语言功能变化。徐文东教授对其中的“脑科学奥秘”有了更深入的科学推演:成年人大脑皮层的语言网络,可能蕴藏着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动态可塑性潜能。本研究的功能影像学结果为这一推演提供了关键支撑。fMRI结果显示,NC7术后右半球缘上回(SMG)脑区与BNT评分显著相关,而该区域是左半球Wernicke区的对侧同源皮层。这一相关特征强烈提示,右半球在术后语言功能恢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功能代偿作用。由此,更深入的潜在机制可能是:“右侧(偏瘫患肢侧)近椎间孔颈七神经切断使左侧半球(优势半球)功能相对下降,从而打破半球间平衡、诱发右侧代偿。”这一发现将“重构外周神经系统的连接,利用神经可塑性,代偿中枢受损功能”的概念扩展到了感觉运动之外的语言功能障碍治疗领域。

大脑是人类最高级的中枢,拥有许多未知和神秘的潜能;而双手是由复杂外周神经精密调控的人体器官,是实现“改变外周,重塑中枢”核心理念的关键切入点。这一理念正强力驱动着多学科的前沿整合,促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交叉融合。未来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必将催生更多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与突破性临床应用。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探索多种外周神经干预策略,紧密结合功能核磁、神经电生理与纤维追踪技术等,动态、精准地捕捉感觉运动网络及语言认知网络的重塑轨迹与内在机制,展开更深入的脑功能机制等研究,为开发更多创新治疗技术提供科学基础,并持续推动相关技术在神经功能重建领域的转化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区中心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为论文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手及上肢外科徐文东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手及上肢外科冯俊涛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胡瑞萍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敏之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马兴怡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手及上肢外科李铁主治医师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bmj.com/content/389/bmj-2024-083605

editorial:

https://www.bmj.com/content/389/bmj.r1232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