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淄博声音”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6-26 11:34:12

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幸福底色。从城市焕新到民心凝聚,从村庄蝶变到幸福满满,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齐鲁大地。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淄博聚力打造“五个淄博”,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迈向纵深,交出了一份“文明与烟火共舞”的时代答卷。“人好物美心齐”的城市品格,塑造了新时代文明淄博的城市标识,铺陈出鲜明的城市底色。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中唱响的“淄博声音”都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6月25日,大众日报头版《文明新风沐齐鲁》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走进淄博市周村区各社区,一处处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悄然兴起——依托社区文化驿站打造的文化书院,整合社区资源,挖掘退休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社区能人”267名,组建文化志愿团队43支,为“一老一小”、年轻父母、待业青年等群体策划各类理论宣讲、暑期托管、技能培训等40多项服务项目。大世界社区居民李女士感慨,“课程‘对胃口’,既有专业老师教,也有老街坊带,充实又方便。”

淄博打造“政府搭台、居民唱戏、社会助力”的文化书院建设模式,让文化书院成为吸引各方力量的“磁力场”,提升文明实践质效的“加速器”。今年,淄博更是拓展“思政大先生”队伍,提升“齐思政”理论宣讲效果,开展行走的思政大课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感受传统文化,发布“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十大项目,启动第20届“爱心助考”文明实践活动。如今,从“城市文明合伙人”为社区解决2.6万个难题,到“乐享银龄 心心相夕”项目为220万人次老人提供服务,从20年前几辆车十几个人到如今千人千车助力中高考的“为小”文明实践行动……淄博“五为”文明实践已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

6月26日,大众日报三版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文明之风沁人心 齐鲁大地气象新”特刊中又两次提到淄博。

大众日报评论员文章《执文明之笔 绘发展新篇》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放眼齐鲁大地,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全省道德模范不断涌现,文明创建成果丰硕,精神文明建设新风沁润人心,向上向善的力量催人奋进。

……

一则则故事,折射文明风采。姜昭鹏为救同学致缺考,教育部门按规定安排补考,具象化的教育意义清晰可见;淄博八大局市场因足斤足两火速出圈,迎来一拨拨游客,诚信的商业价值得以彰显……鲜活的故事里,是看得见的文明哲理,是鲜明的价值引领。

诚信,是一座城市的口碑。淄博的诚信基因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齐文化鲜明提出“取诚信、去诈伪”。近年来,淄博市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有淄有爱”文明建设工程,开展“美德淄博·信用八景”文明风尚行动,推动美德信用可触可感可及,以崇德向善、守信践诺、互助友爱的实际举措,持续涵养开放包容之心、大气谦和之风,涌现出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等一批先进典型。

《城乡建设要“面子”更要“里子”》更是大篇幅介绍了淄博市淄川区新婚礼“三送”的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进移风易俗,正是“铸魂”的内在要求。

“我代表村‘两委’把《村规民约》赠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小两口为村里文明建设带个好头。”近日,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南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村党支部书记张琳将烫金封面的《村规民约》,递到一对新人手中。

“既有仪式感,又有意义。”新郎王思博说。这场别开生面的仪式,将传统礼仪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巧妙融合。如今,婚礼不再是讲究排场的攀比秀场,而成为文明传承的鲜活载体。

淄博市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乡风建设中,实施“陶风淄韵·乡村好景”五大工程,聚焦 “个人、家庭、社会”三个维度精神文明建设,聚力打造个人好学、家庭崇德、社会尚礼等乡村好景。把文明乡风具象化为具体事项,制定“文明乡风一件事”齐帮办工作清单,形成文明乡风共建共享的生动画面。

2025年5月23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淄博连续五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文明之光持续绽放。按照市委聚力打造“五个淄博”、进一步推进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淄博市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为民惠民为导向,以传承美德为支撑,聚焦群众的“关键小事”,深入实施好客成景、记忆成景、服务成景、秩序成景、和谐成景、诚信成景、友善成景、节约成景等“文明成景”八大行动,率先在全国探索由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型之路,破解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密码”。

新时代的淄博,正以“文明”为笔,尽情勾勒“人好物美心齐、共促城市发展”的崭新画卷。

(大众新闻记者 刘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