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几近绝迹!这种布见过吗?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6-25 21:55:46

在我们身边,
有那么一些人,
把原本平凡的工作做到令人望尘莫及、
叹为观止。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六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的少年来诵读《三千世界在指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土布纺织技艺》。

土布纺织技艺

土布,俗称老布、手织布,为本地传统产品。具有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等特点。元末黄道婆改进了捍、弹、纺、织等手艺,创制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法。明清时期,本地农民大多以植棉为主,并以土布纺织为主要副业,每逢立秋至次年立夏前几乎家家忙于纺纱织布,一般每人每天可织一个半布,每个布可换得一个银元。女子出嫁时,至少得备上6匹自织土布作为嫁妆,并压在箱底备用应急。本地“陈行标布”“七宝尖”等为上乘产品,物俏价高。

1931年以后,大量日本“洋布”倾销上海,威胁着农村的土布生产。时任颛桥农民教育馆馆长的张翼(字凤三),即动员乡民改进土布质量,创办了拥有15架布机的真善美土布织布厂,并协助有关部门开设土布商店,举办土布展览会,用以激励民气,促进土布生产,发展农村副业。1932年6月,为抵制日本“洋布”,唤起民众爱国意识,他组织上海县农民到南市蓬莱国货市场,举办别有情趣的“土布运动大会”,轰动上海滩。

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农家纺纱织布依然盛况不衰。1954年9月实行棉市统购统销之后,土布商品生产基本停止,农家闲暇织数匹自用,备作嫁妆或寿衣。1982年8月起,棉布敞开销售,土布纺织几近绝迹。1986年时,纪王等地仍有人以织布作为副业,所织大多为格子布和箩席纹布,用作床单,日织一匹。

2008年5月,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闵行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马桥镇文化站。

手织老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近70道工序,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近20道;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一件成品才算完工。

自织土布的品种主要有芦席花布、洋壮稀布、雪里青布、斜纹布、稀布等,而且花纹极为丰富。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上千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近年来,颛桥镇文化站老职工华伦其已收集到的花纹样品达170余种。

马桥镇民间收集的部分土布花样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六季,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的少年来诵读《三千世界在指尖》。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三千世界在指尖》在讲述我们引以为傲的本土技艺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制作者在传承和创新技艺时的故事,叙述他们的匠心,展示他们的形象。所涉及的这些技艺,大多已被列为市、区级乃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的闵行,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在这里生存、繁衍,逐渐形成了众多习俗风尚和技艺,世代相传,不断流变,并渗透到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镌刻在人文历史的每个阶段。这些民俗文化和技艺,凝聚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展现着独具特征的风土人情,积淀成文明教化的原状态,从而将生活内容和社会环境装点得多姿多彩。我们希望这样的技艺、这样的精神能够得以延续,并生生不息。

2025年6月起,第二十六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 李奕澄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依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