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合成生物学产业化接力:追逐“热点”也需耐心“共建” | 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论坛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6-25 10:38:40

“我国高质量专利数量快速上升,已具备了颠覆式技术创新深度孵化的基础。但颠覆式技术创新面临着更深更宽死亡谷的挑战。Gartner曲线变得更陡峭,这带来的冲击是非常深远的。”在2025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论坛上,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说道,“虽然‘死亡谷’变宽了,但技术迭代加快,市场化接受度也在提升。”

这场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的2025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论坛,既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一次思想的交锋,也是创新产业化路径的一次现实对话。从资本的大胆探索到产业链条的苦心打通,在这里,来自全球顶尖合成生物学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为全球合成生物学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展勾勒全新图景。

跨越更深更宽“死亡谷”

在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里,技术突破往往源于多学科交叉、试错和偶然。魏凡杰直言,面对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资本的角色不是去押注一个个项目,“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创造一个促进‘涌现’的环境。”

在魏凡杰看来,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正处于“死亡谷”更深更宽的阶段,如何跨越这片未知地带,成为投资人和创业者共同面对的难题。他用“机构化创业”形容当前的投资新趋势,相较于传统VC的广撒网策略,这一模式要求投资机构更早、更深地介入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向可融资主体转化。

这种复杂系统的建设,要求资本放下“赌赢”的焦虑,转向“共建”的耐心。他表示,面对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确定性,投资人需要“拥抱不确定性”,不仅仅关注现有解决方案的延伸,而是敢于投入到那些尚未看到商业化终点的技术探索。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这种探索也在不断深入。“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孵化做了很多工作,与上海合成生物学中心合作,从最开始的挖掘选手到最后的资源导入,每一步都能看到基金深度参与的影子。”这种模式的背后,是对创新链条的全面洞察。据介绍,目前基金已投资决策了多只子基金和1个直投项目,涵盖核聚变、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等多个前沿方向。

要让更多“偶然的火花”变成真实的产品,就还需要一个更开放、更多元的创新土壤。据介绍,未来产业基金还在建设未来启点社区,希望打造一个集科学家、项目经理、创业者、投资人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在这里,不同领域的人才和资源可以交汇、碰撞,共同探索“从0到1”的可能。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更多颠覆式创新在上海“长成”。

从“论文”到“货架” 

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破局

如果说研发是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起点,那么产业化放大和工艺工程则是最后的硬仗。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魏东芝直言,合成生物产品落地难,并非源于科研不足,“过去大家一味追求‘新颖分子’,真正进入产业化时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以角鲨烯为例,这是一种可用于药物、疫苗佐剂、保健品、化妆品的高价值分子,但原本该原料需要从捕杀濒危鲨鱼来提取,现在百开盛生物通过合成生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10吨发酵罐可以等效于3000头鲨鱼。在他看来,产业化的真正难点是生物制造过程的全局优化,“不能只顾前端‘造分子’,必须全链条设计与突破,前几年合成生物学过热,太多公司一味追赶热点,却缺乏对合成生物全流程的规划和耐心。现在是时候冷静下来,把从研发到量产的每个环节都做好。”

同样关注产业落地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陶飞。他和团队致力于用合成生物学方式生产燕窝酸等高价值功能分子,解决传统采集依赖珍稀动植物资源、破坏生态、工艺不稳定等问题。陶飞表示,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正在让“从无到有”的绿色制造成为可能。“比如燕窝酸,我们可以不再依赖金丝燕的唾液筑巢,而通过合成手段实现安全、稳定、可持续的供应。”据介绍,目前,相关技术已具备,产品工业化准备完成,正在走审批程序,未来两年内有望推向市场。

食品创新的故事同样在昌进生物上演。“我们并不是要改变食物,而是变革食品原料的获取方式。”昌进生物董事长骆滨介绍道,其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用微生物“酿造”蛋白。“想获得乳清蛋白,过去的方法只能通过养牛挤奶再分离蛋白,而我们可以直接用微生物来合成。”据介绍,昌进生物建立了一套从菌种筛选、发酵优化到蛋白提取的完整技术体系。其生产的三蛋白脆片等产品已进行销售,成为超市热卖产品。“公司正在研发更多新品,期望让营养健康的合成蛋白食品走进更多家庭。”

上海正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布局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新赛道。2023年,我市出台《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提升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能级、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等九项重点任务。市科委通过“合成生物学”行动计划,从开发关键共性技术和使能技术、加速面向多种应用场景的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项目布局,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去年4月成立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搭建概念验证与转化平台,培育产业创新生态。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