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区势丨博山老城区:民声引领,民生蜕变的“全周期画卷”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6-23 19:04:33

“民声”如同一条纽带,将政府、社区和居民紧紧相连。在淄博博山老城区,一场以民声为引领、深刻影响民生的变革正悄然铺展。这场变革是如何跨越“声”与“生”的界限,为这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25年以来,坐落于博山老城区核心地带的城西街道及其下辖的多个社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民生实事做细、做实、做到位,用心书写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全周期答卷”。日前,记者通过实地调研,亲身感受了那份从民声出发,最终惠及民生的温暖与力量。

民声指引,大辛社区动态优化民生“实事清单”

6月20日,记者踏入大辛社区,一片曾经荒废多年的24亩土地,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社区党委书记崔宏指着刚刚落成的标准化篮球馆,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盘活闲置资源的最后一个项目,目前社区的闲置资源盘活率已达100%。”

通过招商引资,大辛社区精心搭建了四“小”板块——工业、商业、文体和科技板块,不仅为社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梦想。

为了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大辛社区通过网格日常巡查、走访调研、12345市民热线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民意诉求。社区工作人员深入每家每户,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下每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居民薛福美对这一变化深有感触:“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现在好了,建起了工厂、酒店和篮球馆,不仅环境变美了,还给我们带来了就业机会。”

在大辛社区,像薛福美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社区通过深入调研和精准分析,将群众集中反映的需求进行归类整理,筛选出可行性高、群众认可度高、覆盖面广的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年度“实事清单”。

这份清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群众反馈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确保每一项惠民举措都能精准对接百姓需求。

民声如同指引灯塔,照亮了民生实事推进的方向。自2025年以来,城西街道及其社区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绘制出一张动态优化的“实事清单”。

多元协同聚合力,北山社区民生建设显成效

6月21日,记者来到北山社区,这个地处四个镇街交界处的老旧社区,在改造与探索区域化治理中,打出了一手“以老焕新”的妙牌。

社区党委书记王向阳介绍,2024年3月,社区启动了老旧社区改造工程,涉及62栋楼、2100余户居民。改造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熟人社区”的传统优势,发动楼长团队和居民志愿者逐户劝说清理杂物,用“以旧换新”活动换走楼道废弃花盆。

社区居民李毅昌对改造前的场景记忆犹新:“光15号楼的楼道,就清出3拖拉机的杂物。现在环境好了,大家的心情也舒畅了。”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北山社区还积极探索养老产业的发展。由老博山水泵厂医院改建的养老机构,在山东颐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接管下焕发了新生。2024至2025年,养护中心开启升级改造,多功能活动大厅、棋牌室、健身区等公共空间一应俱全,房间内独立卫浴、空调、电视等现代化设施齐全。

面对社区较高的老龄化率,北山社区结合老人实际情况,探索出“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模式,与博山区“互联网+智慧养老”的“五七”模式深度融合。通过“孝百通”智能终端,社区老人可一键预约护理、家政、医疗等177项服务;社区服务站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需求并调配资源,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民生实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多元协同。自2025年以来,城西街道及其下辖社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红色合伙人、驻地单位广泛参与到民生项目建设中来,有效拓宽了民生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督导“护航”,凤凰园社区民生实事“一路生花”

6月21日,记者走进凤凰园社区,这个博山老城区的万人“超级社区”,在老旧社区改造中同样下足了功夫。社区党委书记徐艳指着焕然一新的楼道对记者说:“在启动旧改前,这里还是‘三难’重灾区。为了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社区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确保改造方案贴近民意。”

改造过程中,社区还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后续管理维护工作。70岁的居民孙启才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我们小区环境脏乱差,居民们也不太注意卫生。现在好了,社区不仅把环境整治好了,还引导我们养成文明习惯。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小区环境,乱扔垃圾、乱停车的现象也少多了。”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和管理维护外,凤凰园社区还注重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社区内学龄孩童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社区创新性地开设了“4:30课堂”。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社区的孩子都可以来这里写作业、看书;到了周六和周日,还有社区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这一举措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

“我家孩子上五年级,以前放学后总是没人管,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安居小区的居民张雪说,“现在好了,孩子可以来这里写作业、看书,还有志愿者老师辅导功课,我们家长也放心了。”

除了“4:30课堂”外,凤凰园社区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了社区文化书院。这里不仅藏有3000多册涵盖社科、党建、亲子教育等领域的图书,还通过“社区文化书院+”模式,将阅读服务、艺术教育、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打响了“凤凰暖邻”社区文化品牌。

民生实事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督导和保障。自2025年以来,城西街道通过设立民生实事专项联络员,专职对接各社区及责任部门,建立了“时时查、处处到”的动态巡查机制,确保群众诉求有回应、问题解决有落实。

长效管理赋能,老城区绘就惠民新图景

改造完成后的老旧社区,如何确保改造成果持续惠及居民?对此,城西街道积极探索老旧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凤凰园社区党委书记徐艳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改造成果持续惠及居民,他们根据不同小区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方案。同时,社区还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文明意识、强化主人翁责任感。

而在北山社区,“楼长制”的推行进一步激活了居民自治力量,通过挖掘退休工人的组织能力,社区将改造阻力转化为凝聚力;神头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先锋驿站”“爱心医站”等七大服务阵地,形成邻里互助网络;大辛社区则通过定期巡查、及时反馈等方式,确保社区管理无死角、全覆盖。

实地调研中,记者发现,在城西街道,从大辛社区的闲置资源盘活到北山社区的老旧社区改造与养老产业发展,再到凤凰园社区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每一个社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从民声到民生的生动实践。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正如大辛社区党委书记崔宏所言:“我们力争将每一件民生实事做细、做实、做到位,让每一项惠民举措都精准对接百姓期盼。”

当以审视的目光聚焦博山老城区——城西街道的发展轨迹,会发现这份从民声起始,历经一系列环节最终落地为民生福祉的“全周期答卷”,蕴含着诸多值得剖析的要点。它不仅体现了城市发展从“以政为本”向“以民为本”的理念转变,更反映出在资源调配、政策制定与执行等多方面的智慧与努力。而这一过程所展现出的系统性、连贯性与实效性,已然成为博山老城区发展历程中一道具有启示性的景致标杆,引发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更多思考。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姜涛 通讯员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