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彩虹农场的粉丝们陆续品尝到发自海南的火龙果,九分熟,圆润饱满,皮极薄,每个足有400~500克,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上海家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春辉的农场新品,他期待消费者尝到第一口的反应。
“口感是不一样的。”张春辉说。
为了这份“不一样”,张春辉在原产地拓展了自己的水果“版图”,把彩虹农场开到了海南,农场位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地处北纬18°被誉为“中国种业硅谷”的县城。除了在距离2200公里的地方,延续上海“彩虹农场”的品牌,在浙江临安,张春辉正在布局他的第三家彩虹农场,如此接二连三的举动,并非为了口感“不一样”那么简单吧?
沪琼合作,花开陵水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脚下,本号镇军普村270亩火龙果园,是张春辉的新根据地。当地人介绍,这里有适宜农业生产的小气候,一年四季盛产水果。果园里,火龙果花含苞待放,或刚吐新芽。尤其夜里,一排排探照灯照得果园“星光璀璨”,花香几里,景色颇为壮观。果园外,赫然立着“海南陵水彩虹农场”的标牌。
“这是今冬以来第一批花。”张春辉说,第一批花,意味深长。
海南省第二批“头雁”余泉祥是陵水彩虹农场合伙人,担任农场技术总管,同时,在镇上经营着另一家火龙果基地。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起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此后,各地纷纷响应。在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对接下,2024年3月,作为全国首批“头雁”,张春辉以主讲人身份与余泉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沪琼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论坛上有了初次交流。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期待沪琼“头雁”合作,源源不断结出硕果。
都知道做农业讲求慢工细活,一次论坛就促成合作“开花”,是否太快?他们又说,这是时间酝酿的结果。各自深耕农业多年,都在用行动印证思考,比如怎么产出好果品、留住好口感,怎么做经营管理,对接怎样的市场……容易找到同类,这是时间的耐性。
可下定决心要在上海之外建立新的彩虹农场,是张春辉更早就想好的。这两年,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论坛上,他利用主题分享,向海南“头雁们”抛出了展望未来的橄榄枝。论坛结束后,他又主动留下来走访了十几家水果基地。
余泉祥对于张春辉描绘的未来,深以为然。早些年在上海从事海南品牌市场拓展和近些年深耕火龙果种植的经历,让余泉祥很快理解,上海这样的消费市场对于优质农产品意味着什么。余泉祥说:“张总短短十分钟发言,就是我带着取经心态来,很想听到的内容。”
把优质果品带入上海,在这个热带水果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探索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农场”课题,这些突破性想法让他们都愿意打破常规,大胆一试。
深入农业,寻找原味
张春辉与余泉祥一同考察了半年多,决定承包军普村的270亩基地,成立陵水家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陵水本地的气候,火龙果一年的挂果期有10个月,从冒出花蕾到采摘,冬季大约60天,夏季30天,每15天就可以迎来一批花。”余泉祥说。
但这个基地情况却不同。30多个临时工驻场修整了月余,才初步恢复生产。“这个基地是2018年和2020年先后建成的,因经营不善撂了荒。基地先期条件不错,但一度没人维护管理,硬件设施老化,树体生病,果园杂草丛生。”余泉祥说,基地接管难度大,要花费更大精力和投入,不少经营者看过之后望而却步。
改造水肥系统,修剪病枝,改良土壤,持续投入,迟迟不见开花,直到今年3月,农场柳暗花明,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的确,优质果品原产地都期待有前景的消费市场,到此寻找好产地、好果品的人也不少。但决定投资自建农场的,几乎没有。
张春辉的举动打动了当地人,同时,他们又好奇“为什么”。从新近的五月礼盒上可以找到部分答案,礼盒写着“原味时间 准点到家”。张春辉说,他很早就关注,即使是同一品种,谁种的、怎么种,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配送,甚至同一棵树的果长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摘,都会让口感千差万别。他心存执念,想在合适的地方,找到更好的果。
之所以说是“执念”,就要回看,他为何会在自己的电商生意如火如荼,保持某宝单品销量第一时,却跨行重启。他说,那年,松江大米的自主选育品种“松早香1号”刚通过市级审定,一位家庭农场主送来当年新米,他在吃到的瞬间,觉得这米能卖上好价钱。
对一款优质农产品单纯而敏锐的判断,让他从市场端向生产端越走越深。“要摸透一个品种,必须躬身入局,花掉足够的时间,因为农作物的生命周期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张春辉说。
十年沉淀,农场探路
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究竟能带来多大市场?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很难回答好它。即使背靠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拥有足够多对优质农产品和乡村休闲充满渴望的消费者——难就难在,这条路理应是通的,如此多的新型经营主体都想从中蹚出一条路来。但没有标准答案。
亲手打造一座彩虹农场,某种程度上,是张春辉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但深入交流才知道,上海的“彩虹农场”只是他的试验田。
在上海承租农场之前,张春辉更早在松江城区开了第一家“家绿”大米销售门店,售卖简单包装的礼盒款松江大米。“短短一年,在门店积累了10万人的客户群。”他惊讶于消费者对农产品礼品的需求量之大,同时,也感叹消费者需求的“五花八门”。
“他们不仅想要大米,还想要更多好的农产品,他们对礼盒有兴趣,对礼盒的分量有讲究,他们还想要亲自采摘。”
10万人的消费需求画像,指引他决定自己承包农田,去研究作物特性,研究农产品的耕作期、成熟期、保鲜期……在与消费者的线下互动体验中,研究农业和旅游的结合应该怎么做。
把“农场”当作研究都市农业消费的课题,是这样的问题意识,引领他把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变成彩虹农场,获评“全国农民共享田间学校”“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他本人也收获了“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回看多年来,面对被深深烙有“初级品”和“周期律”标签的传统农产品,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研究都市农业消费的视角是珍贵的。这些收获,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再次追问,为什么笃定“农场”可以实现农业和旅游的结合,并能从中看见都市农业消费的未来?
“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农产品‘突出重围’。”张春辉说,感谢10年沉淀,让他能以更快速度,认出哪些是好品种、好基地、好农人——这些关系到好产品的关键要素。由此,也就容易理解,他为何会与“头雁”很快达成合作。
商业视角之外,他更懂得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是从33万个反馈答案中提炼出的数据。
张春辉把“农场”比作一棵树,以彩虹农场为品牌,在多点布局的空间连接中布局未来,这是理解、提炼和探路都市农业消费的思路。“开在上海以外的彩虹农场,经过层层把关的基地和产品,是树上不断生长的枝干,结出的果实。”
眼下,浙江临安彩虹农场建设正同步推进。“解码一个又一个空间,探路农业产业,这条路能复制吗?”
“合作模式可以复制,技术标准可以复制,但稳定而持续增长的消费者基数,以及对农产品礼盒的信任,几乎无法复制。”
北纬18°热带水果品种繁多,被张春辉精挑细选列入水果年卡清单,临安基地的体验式产品也相继开发。在恰到好处的时间,把更好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让农产品成为情感连接的媒介,让农业和旅游发生碰撞,让消费者愿意多次走进彩虹农场,他说,这些新构想,才刚开始。
文: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