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简称《要求》)正式实施。6月18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对新标准要点进行了解读。
近年来,研学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它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走出课堂、拓宽视野的机会,也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
小朋友在研学基地参观。
比如虚假宣传。部分研学旅游产品在宣传时夸大教育效果、虚构师资力量或名校访问等活动安排,实际行程却大打折扣,严重误导消费者。
质价不符。一些研学旅游产品价格过高,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教育资源不匹配。消费者花费大量金钱,却未能获得相应价值的体验。
安全隐患。研学旅游涉及交通、住宿、活动场地等多个环节,部分经营者安全意识淡薄,在车辆选择、住宿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存在安全漏洞,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合同不规范。合同条款模糊不清,对行程安排、服务标准、退费规则、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约定不明,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维权困难。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研学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呼唤更加完善的规范和监管措施。
省消协认为,《要求》在原有标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基础上修订而成,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
明确了研学旅游定义与适用范围。新标准明确“研学旅游”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参与者,通过集体旅行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这一清晰定义有助于消费者准确识别真正的研学旅游产品,避免与普通旅游产品混淆。同时,标准强调了研学旅游活动中各参与主体的责任,从组织者、承办者到供应商,明确各自在行程规划、服务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职责,若出现问题,消费者可以清晰追溯责任主体。
完善了课程与线路设计要求。《要求》新增“研学旅游课程”“研学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等专业术语,并对课程设计和线路规划提出详细要求。课程应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需求进行开发,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线路设计要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避免单纯的旅游观光。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期待更加专业、系统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研学旅程,确保孩子在“游中学、学中游”,真正实现研学旅游的价值。
强化了安全管理。新标准细化了“安全管理”内容,要求建立专项制度、安全评估机制和应急预案。在交通方面,事前需做好调研评估,承运关键节点要开展安全巡查;住宿场所需符合安全、卫生标准;活动场地要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此外,还对研学旅游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应急救援等方面做出细致规定,为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修订了反馈与改进机制。着眼提升消费体验,新标准将“服务改进”章节修订为“反馈与改进”,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符合GB/T 19001)。这意味着研学旅游经营者需要主动收集消费者反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优化。消费者作为服务质量的直接感受者,其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有助于推动整个研学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规范合同签订与履行。《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在“产品说明”“交通”等多项内容中涉及合同规范,对研学旅游流程服务标准予以细化,为合同条款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研学旅游合同应从主体责任出发,细化各方在课程、师资、交通等方面的职责;在安全管理上,明确经营者未履行安全评估等义务的违约责任。消费者签订合同时,还要注意到课程变更告知、退费阶梯标准等特殊条款。可依据标准逐项核对合同,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的实施为研学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李倩 关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