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法学会 > 文章详情

杨立民|在“涉外”与“本土”之间探索

转自:上海市法学会 2025-05-09 08:00:18


人才简介

杨立民,男,1985年3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复旦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法理与法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律服务、法律职业、涉外法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其他各类纵向横向课题10余项,以第一参与人的身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荣获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二等奖等各类学术奖项多种。2024年经遴选成为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成员。

求学从教的轨迹与经历
杨立民是一位在法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与教师,拥有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学教育背景。2009年,他从山东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2012年,他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获得国际法学硕士学位,导师为洪莉萍教授。2015年,他于复旦大学获得法律史学博士学位,师从郭建教授。
2015年,杨立民开启教学科研生涯,先后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法学交叉研究,涵盖涉外法律服务、律师网络言行、法律科技、传统法律文化等主题。他曾于2017年春季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法学院进行访学研究,2018年末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交流。

教书育人的理念与实践
杨立民深刻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认为“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有文化底蕴的人;而“育人”则重在培养道德操守,使其成为有德行的人。他强调,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两者共同构成校德的核心。因此,他始终将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相结合,以身作则,注重自身言行与修养,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杨立民是一位认真负责且富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服从教学安排,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他注重与时俱进,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实时动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努力实现教学相长。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他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多次在年度岗位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学术研究的深耕与成就
在法律服务与律师职业研究方面,杨立民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各级课题10余项。《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机制研究》一书从全球化视角审视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机制与发展路径,探讨了如何提升我国法律服务业的国际话语权。学术论文《中国共产党领导律师职业建设的政策立场及其演进逻辑——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实证考察》以1000多篇《人民日报》报道为素材,长时段分析党对律师职业的功能定位与政策倾向,揭示了律师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变迁。相关研究成果荣获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二等奖、中国服务贸易研究奖学术成果二等奖等。
在法律史研究领域,他同样成绩斐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清代违制律研究》一书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违制律”在中国古代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实际内涵、政治意义和社会作用等。学术论文《论数字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意涵与功能及其现代启示》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代法律文化中的数字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相关研究成果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认可和鼓励,曾荣获普若法律史青年学者奖、“曾宪义先生法律史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三届司法文明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各类奖项和荣誉。

社会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法学教师,杨立民始终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他热心公共服务事业,以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努力承担社会责任。自2017年成为上海市注册志愿者以来,他每年深入基层社区和单位开展公益普法讲座多场,内容涵盖老年人权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民法典时代的婚姻家庭以及进博会宣讲等。此外,他还义务担任贫困县市的法律顾问,无偿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其专业精神和奉献态度赢得了当地政府部门和群众的高度赞扬与好评。杨立民以实际行动践行法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展现了新时代法学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
庆书余   郭  骏

往期精彩回顾

刘颖|立足传统私法理论 紧跟数字法学新兴领域
江卫|深耕法律实务 坚持前瞻思维 挺膺服务大局
孙思琪|从海商法基础理论到比较海商法
李运杨|探索未知领域,勇攀科研高峰

李海跃|专注海事审判 蓄力行稳致远

李潇洋|深耕立足于我国法实践的基础研究



上海市法学会官网

http://www.sl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