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大众》创刊七十五周年之际,记者专程来到《农村大众》老通讯员、老读者、农民诗人何兰华的家中。
“我有两块地,一块是家里的庄稼地,另一块就是《农村大众》的‘沃土’栏目。”何兰华拿出一本珍藏的诗刊,里面夹着厚厚一摞多年前从《农村大众》上精心剪下的“小豆腐块”,向记者展示每一首发表在“沃土”版面的诗歌,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放回,仿佛将刚摘下的棉桃放进围裙,将带着露水的玉米放进篮筐……他这双手种过棉花,种过玉米,种过大豆……
何兰华发表的诗集。
他是一名农民诗人,是放下锄头用树枝在地头写诗的人。在他眼里,他的诗都是用墨水和汗水化作泪水浇灌出来的“庄稼”。
1956年,何兰华出生在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的何家庄村,这里被称作“长埠岭”,是靠天吃饭的旱区。高中毕业后,他和父辈一样,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长埠岭”的春天来了。年轻的何兰华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开始了他“半耕半诗”的生涯。诗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田间地头上突发灵感的诗句,有时写在烟盒上,有时写在挂面包装纸上,甚至用瓦块写在泥土上。当时投稿全靠邮寄,用的是从供销社买的一种‘粉莲纸’,用剪子裁成32张小纸片,一笔一画地抄写整齐,再装进信封,贴上八分钱邮票,骑自行车跑十五华里到镇邮局寄出,忐忑不安地等待编辑部老师的回复。有时石沉大海,有时会收到诗歌被采用的好消息。有时还会收到一元到五元不等的稿费。”何兰华说,那种情形至今都是美好的回忆。
何兰华展示之前在《农村大众》发表的诗歌。
随着诗作在报刊频繁刊登、获奖,何兰华在镇上小有名气,引起了镇上领导的注意。1989年,他被破格选聘到镇党委成为领导秘书兼宣传干事。当时镇上订了好多《农村大众》,也就是这一年,他找到了属于他的一片“沃土”,那就是《农村大众》的副刊。在《农村大众》发表的五十多首诗文,成了他后来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敲门砖。“在这里,我得到几位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尤其难忘的是,2000年参加《农村大众》举办的写作培训班,聆听了马瑞芳等著名专家的授课,成为我诗歌文学创作的加油站。”何兰华深情地回忆。
“陈中华老师曾亲切地对我说,你的诗带着农民的质朴和泥土的芳香,来源于土地,也回馈于土地,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很难得。他还说这‘沃土’栏目仿佛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舞台,你大可以在这里一展身手。我听了既感动又激动,没想到自己一个打小在泥地里挣扎的农民竟能得到报社老师如此青睐,这份厚爱为我日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无尽的动力。”何兰华说。
何兰华正在写诗。
何兰华至今仍珍藏着那次培训班的合影。2023年,他申请加入中国作协,需要省级以上媒体发表的15万字作品,家里珍藏的剪报因年代久远丢失了一部分,多亏了编辑老师帮助,在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找到了。看着每个“小豆腐块”,如同与久别的老友再次相遇,他不禁潸然泪下。
“在新媒体时代,这些‘小豆腐块’或许成为历史,许多年轻人可能不了解,不欣赏。但每个‘小豆腐块’都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真实而鲜活的生活细节,每个‘小豆腐块’都见证着我和《农村大众》的深厚情缘!”何兰华饱含深情地说。
听说农村大众即将迎来75周年华诞,何兰华激动得难以入眠。他连夜起床,创作了一首诗《我有两块地》,记者如实记下:
我有两块地
何兰华
那块在何家庄村
这块在《农村大众》
那块二亩地瘠薄
这块沃土半亩多
那块种豆子收获丰收
这块种汗珠子收获喜悦
那块种棉花收棉花
棉被子娶媳妇
这块种太阳收月亮
月亮地上送雁行
那块地旱了父亲帮我浇灌
这块地荒了肖春、陈中华
刘秀平编辑老师帮我锄草
汗水、墨水、泪水
来自一眼感动的时候
两块地就合成一块
是俺农村农民的天地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