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西海岸新区发布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08 11:34:48

为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分级诊疗和健康新区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打造基层卫生健康“西海岸样板”,近日,《青岛西海岸新区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方案》贯彻“以基层为重点”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践行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方案》的建设目标是:到2025年年底,县域内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70%以上,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达到65%以上,县域就诊率达到95%左右,基层首诊病种扩增至150种左右;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提升标准占比达80%以上、国家推荐标准占比达70%以上;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以上;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人;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9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5%左右。

深化紧密型健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在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方案》提出要深化紧密型健共体建设。按照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北部城区三个区域进行划分,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组建3个健共体总医院。发挥健共体牵头医院龙头作用,高标准建设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打通健共体内急诊急救“最后一公里”。加强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的统筹管理和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到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紧密型健康服务共同体。

健全分工协作机制。成立健共体双向转诊管理中心,建立双向转诊标准、流程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进一步明确健共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基本建立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体系。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围绕健共体牵头医院能力建设需求,巩固建设省级重点专科,高质量建设青岛县域临床重点专科。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牵头引领作用,提高区域内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和区级医院综合水平。

在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方案》明确,开展“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

夯实村级医疗服务网底。全面推进一体化村(居)卫生室达到有观察诊查床、有智慧随访设备、有康复理疗设备、有必要的检查设备、有卫生厕所和冷暖空调的“五有三提升”建设标准,2025年年底前完成323家村(居)卫生室改造提升,2026年年底前村(居)卫生室普遍实现“五有三提升”。

推动基层特色专科建设。2025年年底前累计建成特色专科57处、特色专科卫生院8家,通过扶持建设基层特色专科,逐步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专科”的基层医疗区域布局,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2025年年底前,50%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符合国家提升建设标准的中医馆,2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居)卫生室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医阁,提升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比,开展“健康市集”等送医进基层活动50场以上。

扩大家庭医生服务供给,加强基层卫生人才招引

在创新基层卫生服务模式方面,《方案》提出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各镇街推广“公共卫生健康专员”,各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健共体开展“1+3+N”全专协同组合式签约,持续扩大家庭医生服务供给,开展个性化、点单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深化医防融合服务。围绕“防治康”一体化健康管理目标,做好老年人、“三高一慢”等重点人群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连续化服务。建成“三高中心”“三高基地”“三高之家”,实现“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服务全覆盖,实现中医诊疗技术全面介入慢病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2025年年底前,全部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医防融合标准化服务流程改造。

推广健康自我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构建健康支持环境。推广“健康行为积分制”管理,开展积分兑换健康服务,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推进重点人群管理。优化“医疗+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持续推进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在打造优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方面,《方案》提出加强基层卫生人才招引,适当侧重紧缺急需专业的招聘岗位设置。健全基层人员编制管理制度,动态调整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总量。

完善基层卫生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健共体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开展“千名医护进乡村”活动,推动城市三级医院、城市二级医院与区级医院、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卫生室建立梯次帮扶的工作机制,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科学合理的对口帮扶工作格局。

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化转型机制。落实乡村医生定向招聘、定向培养,实行“乡聘村用”,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比例。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层卫生数字赋能

在深化基层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方案》指出要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深化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

优化基层卫生人员薪酬待遇。统筹平衡区、镇街两级绩效工资水平,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薪酬水平,吸引更多的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居工作。

推动“三医”改革协同推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中心药房”建设,创新“健康问题全负责,一个电话全办好”协同诊疗服务模式,打造24小时一站式健康服务平台。

在推动基层卫生数字化赋能方面,《方案》提出完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及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老年健康等重点公共卫生业务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动态归集,有效提高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质量和服务效果。加强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深挖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为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便民惠民服务平台、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肿瘤数智化等医疗信息化项目及惠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加强健共体内医疗信息上下贯通、业务协同,搭建远程超声平台,将心电一张网铺设至村级,优化双向转诊流程,畅通优质资源下沉通道,助推分级诊疗。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