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增青爱岗敬业,从业至今保持无事故无投诉记录。
清晨五时的西海岸新区,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青岛真情巴士7路公交车驾驶员牛增青轻手轻脚地起床,为丈夫掖好被角后转身走出房间。厨房里,她熟练地淘米下锅,随后来到客厅,仔细地将婆婆每天要吃的8种药片分装在小盒里。这看似寻常的一幕,背后却是十六年的坚守。自2009年丈夫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到公婆接连患病,再到丈夫近年确诊心梗、肾衰竭,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但牛增青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用爱和坚持为三代人撑起一个完整的家。
柔弱双肩撑起家庭,用爱照亮康复之路
2009年,29岁的牛增青原本过着平凡而温暖的生活。丈夫赵起是一名客车司机,儿子赵明(化名)刚满两岁,公婆尚能生活自理。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那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赵起回家后突然栽倒在炕头,被紧急送往医院。“是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右侧肢体偏瘫,目前来看后续行动会受到限制,建议保守治疗。”医生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牛增青心上。
面对医生“保守治疗”的建议,牛增青攥着诊断书在医院走廊里站了许久,却硬生生把眼泪憋了回去。“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儿子才两岁,我要是垮了,这个家就散了。”那一刻,牛增青知道自己必须变得更加坚强。
赵起术后住院的40天里,牛增青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病床前。丈夫的右手蜷缩僵硬,她每天按摩数百次,直到指节逐渐舒展;为防止肌肉萎缩,她每隔两小时帮丈夫活动腿脚;为了学习护理技巧,她深夜趴在病床边翻阅康复书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护理要点。
丈夫病情基本稳定后,需要做长期的康复治疗。考虑到在医院里丈夫休息不好,家中年幼的孩子也需要照料,牛增青决定带丈夫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为了给丈夫治病,一家五口从每月生活费里硬挤出3000元治疗费。为了省钱,牛增青每周两次骑着三轮车载丈夫去针灸,往返一趟就是30公里。村头的土路上,村民们经常能看到牛增青一手牵着蹒跚学步的儿子,一手搀扶拄着拐杖的丈夫,步伐缓慢而坚定。
寒来暑往,这条土路见证了赵起从卧床不起到能扶墙站立,再到借助辅助车行走的每一步,这也是牛增青用爱和坚持照亮的康复之路。
不幸打击接踵而至,不向厄运低头屈服
命运似乎对这个家庭格外苛刻。2019年,赵起突发心梗被推进抢救室;2023年,牛增青的丈夫、公公和婆婆感染新冠住院;2024年,赵起又确诊肾衰竭,需每周进行三次透析治疗。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牛增青却始终未向命运低头。
在赵起心梗住院的20天里,牛增青每天为丈夫擦拭身体、按摩,夜里听着心电监护仪的声响入睡。照顾丈夫的间隙,她还挂念着家中老人,婆婆的胰岛素快用完了,公公的降压药需要补货……她把待办事项写在便签纸上,塞进公交卡套里。“买血糖试纸”“带公公体检”——每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都是这个家系在她身上的风筝线。
邻居们常说:“老赵家这媳妇,那可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比亲闺女照顾得还周全、还贴心。”牛增青听了也只是腼腆一笑,说这是一家人之间应尽的本分,家人安康便是她最大的幸福。
2023年冬天,公婆和丈夫同时住院,牛增青的日程表几乎精确到分钟:清晨5时赶到新区中心医院帮公婆洗漱喂饭,7时准时到岗发早班车,下午5时下班后直奔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照顾丈夫,深夜回家还要检查儿子的作业。那段日子,她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体重骤降10斤。
可麻绳专挑细处断,2024年1月,赵起因心脏血管堵塞再次入院进行手术,不久后又检查出肾衰竭,需要每周三次前往医院进行透析治疗。为了节省开支,牛增青学会了按摩、康复治疗,还研究起肾病饮食,丈夫的每一顿饭,她都精心搭配,既要有营养,又不能加重肾脏负担。
爱岗敬业热心公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
生活的磨砺从未间断,但牛增青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工作中,她爱岗敬业、恪守职责,从业至今保持无事故无投诉记录,安全行车16万余公里。在兼顾家庭责任的同时,她还挤出时间投身志愿服务,参加服务赶集市民、礼让斑马线等活动近百次,将热情奉献的身影延伸到家庭与车厢之外。
在儿子赵明眼中,母亲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去年母亲节,他用零花钱给牛增青买了一盒止痛膏药。“妈妈,你手腕总是疼,这个比鲜花实用。”儿子的话让牛增青瞬间泪崩,“所有的委屈和疲惫,在那一刻都值了。”
赵起怕拖累妻子,曾多次提出离婚。但牛增青坚定拒绝:“当初是你牵着我的手走进这个家,现在换我拉着你的手走下去。”牛增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儿子从小就懂得何为责任——周末包饺子时,赵明主动帮忙洗菜切菜;父亲透析时,他全程陪护;回家后,他给父亲按摩腿脚,帮奶奶捶背。街坊邻居感叹:“这家人的日子是苦的,可却能过出甜味来。”
如今,赵起已能拄拐行走数百米,婆婆身体日渐硬朗,儿子赵明也已升入高中。回望这十六年,牛增青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琐碎日常中的坚守诠释了爱的真谛。那些凌晨厨房里氤氲的蒸汽,乡间小路上搀扶前行的背影,病床前一遍遍的按摩与叮嘱,如同黑暗中的微光,照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之路。
■记者手记
“只要我们在一起,家就永远不会散”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牛增青的脸上始终带着温暖和善的笑容,那些风霜压肩的艰辛岁月,在她温和的叙述中,仿佛也变得平淡普通。
一双手,一副肩,既要把握十米公交车的方向盘,又要托起三代五口人的生计,牛增青却始终稳稳地攥着生活的缰绳。“我不会放弃,只要我们在一起,这个家就永远不会散。”记者对牛增青的这句话记忆深刻。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是对“家”最朴素的注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她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也传递着逆境中永不低头的生命力量。
采访结束时,暮色中的7路公交车正划开晚高峰的喧嚣。透过车窗望去,牛增青挺直的背影与城市华灯渐渐融为一体。她用十六年的坚守点亮的人性微光,照亮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星河。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董梅雪)